·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面前,教育工作者的预见意识、预见性教育措施、预见性建设措施等,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健康与生命牺牲和财产损失,进而保证学校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汶川大地震中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学校的功能及其建设标准、途径等问题。
【作者简介】史根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四川桑枣中学在汶川大地震中无一师生伤亡,得益于该校及早采取的两项措施:一为常年坚持进行防震教育与疏散演习,二为舍得花40多万元加固只花17万元建起的教学楼。桑枣中学经验给人们的重要启示是: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面前,教育工作者的预见意识、预见性教育措施、预见性建设措施等,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健康与生命牺牲和财产损失,进而保证学校和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自1998年以来,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经过近10年在全国多个省市约上千所中小学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提高项目参与学校广大师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水平的显著成效。2005年年初,在总结中国等国家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国大会决定颁布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简称《10年计划》),其中强调:面对各国可持续发展形势的要求,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明确教育为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功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
吸取桑枣中学与其他成功学校、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经验,有必要将四川学校灾后重建定位于创建可持续发展新型学校。概括起来,这种新型学校应该具有以下5个特征:
第一,教育部门、建设部门、环保部门与工程部门合作,高质量地进行有利于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与校舍安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与能源的校舍和设施建设;
第二,教育部门和学校校长认真制定具有明确科学性、预见性与可操作性的预防灾害、紧急救助、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方面的师生行为规范、制度和行动预案,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与日常管理序列;
第三,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合作研究,构建有利于对师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的学校课程体系,用可持续发展教育充实素质教育内容,务求达成使师生受到系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效;
第四,教育部门、共青团、少先队和教师合作,有系统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学生社团活动,常年开展以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环境与尊重资源为主题的学习研究行动、校园创建行动;
第五,教育部门、环境资源与政府其他管理部门和学校合作,组织高年级师生主动关注与调查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同学科教学、德育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调查、监督与建言活动,努力为推动本地区可持续发展进程作出实际贡献。
从更大范围看,今年先后发生的南方雪灾、藏独事件、破坏奥运火炬传递的事件,以及汶川大地震,足以给全国广大师生一个普适性警示:在中国高歌猛进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种天灾人祸都可能随时不期而至,国家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进程,都可能随时遭遇干扰与破坏。鉴于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全国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大规模开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内容在内的系统性与专门性教育,用以提高广大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知识水平,培养他们关注与参与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以关爱生命,关心学校、地区与国家安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尊重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等为核心要求的可持续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不仅势在必行,更是迫在眉睫。这既是学校与学校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
早在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就在对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学校128位校长倡议书的重要批示中强调指出:“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很有必要。要将这项工作同公民道德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近几年来,以温总理要求为指导,一大批中小学校在端正办学思想、课程构建、校园与设施重建、改善师生行为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他们的经验值得引起当地政府和其他学校的关注与参考。
汶川大地震中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学校的功能及其建设标准、途径等问题。这是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国民福祉的重要问题,值得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予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