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去年5月,教育部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为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分课题组举办课题研究中期研讨会,交流了调查研究的初步结果。
校企文化差异随处可见
“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认同和基本素质不能达到企业标准”。
SMC(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傅沛明每年都要从中高职院校招聘大量毕业生,对于他们从学生到职场中人所经历的诸多不适应,她有着深切体会。
傅沛明说,在人际关系上,学校里同学、师生关系相对简单,而一进入SMC,立即会感到人际关系有些复杂,如何顺利地融入团队,成为摆在每个同学面前的难题;在学习方法上,学校和企业差异也很大。学校基本上是灌输式教育,老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讲。SMC企业的培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是在工作中学习的方式,师傅教给一种技能和业务,自己动手实践,掌握以后,又学习一种新的技能和业务,……循环往复。傅沛明说:“有些同学进入企业好长时间了还问怎么没有培训,他们不理解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已经贯穿在平时工作中了。”
傅沛明反映,学校在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方面也缺乏相关的教育,企业后期培养人才的成本很大,要重新对学生进行观念的引导、行为的修正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养,因此,毕业生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企业人要经过痛苦的转变经历。因此,她认为:“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程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而在杭州教育局的子课题研究中,一项对30所学校烹饪专业的调查发现,只有10%的学校重视引进企业文化,许多学生上岗第一天,居然不知道厨房运作方式,企业培训部第一件事是让学生熟悉厨房环境和基本运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