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迪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努力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在新的征程中,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奋斗目标,指出了坚持教育创新的方针和道路。怎样通过“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深入研究和切实做好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首先是,事业蓬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到 2003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1900万人。同时,高等学校办学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其次是,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的变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多元化投入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平稳推进,高考改革在朝着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逐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再次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显著提高,师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上了一个台阶等几个方面。第四是,高等学校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九五”期间,高等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和“973”项目都是三分之一左右,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高等学校还顺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培育出一批知名的高新科技企业和重大科技创新产品,为国民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高等学校还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并积极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成为重要的智囊库。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就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趋势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仍然不能适应规模快速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高等学校教师的数量和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在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在办学秩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在近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困难增多,形势严峻,等等。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各种因素,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总体上应当坚持“巩固、提高、深化、发展”的工作思路,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把握好发展节奏,促进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争取到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18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左右。另一方面,要大力调整、优化结构,力求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各类高校合理定位、有效分工和相互合作,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科技贡献和社会服务方式;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使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结合西部大开发,创造条件向西部地区倾斜。
2.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已经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目标,其中包括: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教学示范中心,并通过互联网使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的英语教学改革、标准化考试改革;加强电子图书馆与教材以及实验设备的建设和资源共享;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推进双语教学和聘请国外优秀专业课教师;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以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管理和监控高等教育质量、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的运行机制。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还要继续大力提高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严把教师“进口关”的同时,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争取到2007年全国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超过50%。继续鼓励教授上讲台讲授基础课,建立每年评选和表彰1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制度。执行“高校高层次学科队伍建设计划”,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面向世界范围遴选拔尖人才,鼓励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在若干年内吸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继续设立专项资金,每年从国内高校遴选300位教学科研业绩优异和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给予奖励,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
3.加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对具有较好基础的大学进行重点建设,使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继续实施“211工程”建设,使其中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开发基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要启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提高高校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解决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
4.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一是深化各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高校制度;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三是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机制创新。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对民办学校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创新、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特别提出,要大力开展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加强对教育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开展教育政策和决策咨询。为此,我们考虑,要改革教育科学研究体制和机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学方面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作用。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很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十分重大,这就赋予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的、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和责任。
我国现在已经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不仅要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而且要瞄准世界高等教育高水平的先进目标,坚持教育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讲话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