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面临财政赤字的压力下,仍然延续了支持发展教育事业政策。董建华特首在2003年度施政报告中指出,政府将“完善已经初见成效的各项教育改革,善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素质,鼓励终身学习和加强人才培训。”并重申,“尽管我们面对必须解决的财赤问题,但我们仍将坚持对教育的投资。”
据香港教育统筹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2003财政年度,教育方面核准的政府经常开支和总开支分别达493亿元和594亿元,同占政府经常开支总额和政府开支总额的23.8%。学生总人数已超过120万名,其中包括14.3万名幼稚园学生、48.3万名小学生、46.5万名中学生和14.2万名大专学生。香港的中、小学及幼稚园约有2200所,其中1200所是公营学校。高等院校13所,其中8所为政府资助的全日制大学。
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发放12.5亿元的免息贷款,供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明爱教育机构在政府以象征式地价批出的土地上兴建校舍;还批准成立“十亿元等额补助金”,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院校筹到私人捐款后,给予1:1的配套资金。财政司司长在2003~2004年度财政预算案演辞中又建议,把现行的慈善捐款免税上限,由应评税收入或利润的10%提高到25%。这些举措鼓励了社会各界捐助资源投资教育,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为香港高等教育开拓不同渠道的经费来源。7月1日,立法会又通过教育统筹局的建议,解除对大学薪酬的规管,授权八大院校自行决定是否把教职员薪酬与公务员脱钩,使院校在聘用雇员时有更大自主权,增强了香港高校在海外吸引优秀人才的竞争力。
此外,特区政府意识到大学学制要与国际接轨,便提出最快在三四年内推行大学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的构想。此举已得到香港8所公立大学的一致支持,对于具体如何实施,特区政府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特区政府一贯注重推行“两文三语”(中英文,粤语、英语普通话)教育,并成立了专门的“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该委员会于2003年6月发表了题为《提升香港语文水平行动方案》的检讨总结报告,对香港的语文教育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语文教育应为学生及在职人员制定语文能力指引,以反映社会及未来的需求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能推动语文学习的环境;语文教育应以提升语文教师的资历和改革语文课程教学法为重点。教育统筹局赞同语常会的建议,并承诺在未来五年内落实大部分建议。
撰稿 宋 波 审稿 丁雨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