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不能据此判定劳动力不够用
对于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招工难”,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招工难”是就业中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反映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因为市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供求失衡,所以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特征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是新问题。其背后折射出多方面的因素。其一,反映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在增多,吸引了一部分农民工在当地就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务农收入增加,吸引了一部分人返乡务农,或在当地转移就业。其二,反映出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反映出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与变化着的劳动力供求格局不相适应,与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预期不相适应。比如,许多制造业企业在招工时只招“35岁以下”的劳动力,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35岁以上的占到50%以上。弃用超过一半的劳动力,出现“招工难”是难免的。此外,之所以社会上对“招工难”的印象深刻,还与用工方(主要是企业)的声音相比普通劳动者更容易释放有关。
推荐阅读:加强职业培训 缓解“招工难”“难就业”困局
推荐阅读:人社部:大学教育不适应市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推荐阅读:80后女孩考上县教育局副局长 曾在基层支教3年
推荐阅读:北京未来欲揽千名海外人才 从事"高新尖"产业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推荐阅读: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虽然“招工难”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人社部方面一直否定是因为劳动力不够用导致的。据介绍,尽管当期新进入劳动年龄段的人口增速下降,但总量还在增加。而且,就业工作所面对的主要并不是当期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因为进入劳动年龄与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是有时间差的,中间隔着继续接受教育这样一个延后的过程。尽管当期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十一五”时期入学的大批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市场,再加上其他青年劳动者和失业人员以及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现实的总量压力还相当大。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测算显示,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3年、2021年达到“双高峰”,劳动力供给优势将持续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