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就业如何有“位”来?
中国大学正逐步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型,在这种大环境下,像王嘉宾这样毕业于非“985”、“211”高校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如何有“位”来?
参加沙龙的一位北京普通高校的就业办主任认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高校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挖掘就业信息,简化就业手续的办理,让学生顺利就业。
对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启示中都提到的要有多少年就业工作年限的条件,这位就业办主任认为明显是对应届毕业生有歧视,他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尽早和学校建立一个实习的平台,方便同学们早日走到岗位上锻炼。
此外,他还呼吁社会观念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观念应该尽快改变,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最近一所大兴的医院找到我们希望推荐毕业生,我们推荐了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放弃了--他们父母觉得医院离家太远”。
“今年不是最难的就业季,有些学生今年不就业想等到明年,而再加上每年多出10万的增长量,这个叠加的过程会使得2014、2015年就业更难。” 胡瑞文说。
他也建议应届毕业生要尽可能转变观念,“不一定非要去一线城市,去些地级市,很受欢迎。”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则对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开展的创业教育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创业其实是比就业更难的一件事。
“现在大学生没有社会的认识经验,还要去管人事,还要去卖产品,还要再融资,这些都是创业的人要干的,你要问一下你自己,这三座大山你受得了吗?”王伯庆反问道,“我不知道20多岁的辅导员照本宣科对大家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他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创业吗?”
而参与沙龙的多位嘉宾均表示,除了大学生重新认识就业问题,做好就业准备之外,政府也应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维持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以提升经济、创造就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