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8月8日电(记者吴晓颖、叶建平)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培养人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高校应创新“第二课堂”,把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生兴趣、特长发挥的俱乐部,创新创业的“天堂”。
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强调就业数据,忽视培养过程”等问题,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正稳步推进。例如,四川大学探索形成了“323+X”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从2010年起,该校对本科新生全部实行小班化编班,要求老师进行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谢和平认为,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光靠改革“第一课堂”并不够。“许多学生考入大学某个专业,主要是由高考分数决定,而不是由其兴趣、爱好决定的。如果我们可以把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让每个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余,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兴趣变成特长,再将特长变成专长,为将来开创事业打下基础。”
在谢和平看来,创新“第二课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还有利于解决当前部分学生沉迷网游等问题。“如果高校把社团做好了,学生下课后只会去三个地方:图书馆、体育场、社团。即使那些喜欢上网、打游戏的学生,也可以把他们吸引到社团来学习编程。那么,学生的体质、情商、智商都会有所提高。”谢和平说。
另外,谢和平还建议,做好社团评奖评优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帮手”。教育部门可以给那些在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评奖,证明他们在哪个方面有特长,这也利于他们在求职时增加“技能筹码”。我们不是简单地为了就业,但可把做好社团工作作为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四川大学在新学期将聚集师资、拨款专项资金打造更多类型的学校社团,并将社团工作纳入学分考核与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