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受访者认为考证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1791.9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
近日,国务院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并将进一步加大职业资格清理的力度,到明年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乱象有望得到改变。
“考证热潮”会因此降温吗?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1603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8%受访者参加过证书类的考试。43%受访者参加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就业压力(31.6%)、用人单位需求(31.6%)成为受访者考证的主要原因。考试成本过高、证书维护费力成为受访者资格考试中的主要问题。
翻阅2014年考试月历,仅在9月就有安全工程师、设备监理师、证券从业资格、物业管理师等27种资格认证考试。与密集考试频度相呼应的,是受访者的多种选择。调查显示,职业资格证书(43%)、计算机类证书(14.1%)、语言类证书(10.2%)、生活技能类证书(10.5%)成为受访者的最多选择。
“作为一个学会计的,没有3~5年的工作经验,公司不会让你碰财务账本。会计证书成为找工作的敲门砖。”正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张岩语气坚定。经历两次“打杂式”的实习后,张岩决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注册会计师考试上。他认为财务工作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考证是必须的”。
调查显示,就业压力(31.6%)、用人单位需求(17.3%)成为受访者参加考试的主因。
已是财务副总监的方媛持有中级会计资格证书,目前仍在积极备战注册税务师考试。“虽然取消了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事项,并不是取消注册税务师这个行业。考试方式也许会朝水平评价类方向发展”。工作后通过考证弥补学历背景的不足,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你就真的只是个小职员。”方媛感叹道。
刚刚经历就业季的李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普通话一级乙等资格证书。但她表示自己并不注重考证。“因为我本科是学师范类院校中文专业,有要求。”李晶说。调查中,提升竞争力(16.6%)、督促自己学习(11.9%)、学校要求(8.1%)也是受访者参加考试的原因。
受访者参与的证书类考试与专业相关度如何呢?
调查中,45.4%受访者认为与专业非常相关,24.1%受访者认为完全不相关。“一些学工程、学翻译的朋友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方媛对此不解。“他们的工作会涉及一些财务知识,考了证对以后可能更有帮助吧。”
上海某高校大三学生蒋清毅为了考CPA(注册会计师——编者注)已经连续3个暑假都在图书馆里度过了。“感觉自己陷进去了”,他这样概括自己过去3年。“因为这个考试难度高,‘战线’长,特别需要花时间。要不是和专业相关,有时候真有点熬不住”。
“三战”司法考试的刘炳言也深有同感。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他经常忙得抽不开身。“前两次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报名费也白交了”,他表示,如果不拿下,在行业里难以登堂入室。
调查显示,87.1%受访者在考证上的投入与回报不相符。相对于过高的金钱成本(26.3%)和时间成本(24.9%),23.4%受访者认为只学到了皮毛,12.5%受访者认为取得的证书在就业时“用处不大”。
据《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1791.9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838.57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1536.67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一定是就业时的筹码吗?”蒋清毅有些自我怀疑。
虽然手持两本证书,李晶却坦言如果不应聘教师岗位,证书没太大价值。“谈论最多的是实习实践经历。毕竟用人单位招你来是做事的。”李晶说。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36.8%受访者就业时更看重社会实践经历。
综合素质(29.9%)、资格证书(12.3%)、学习能力(12%)和专业成绩(4.7%)是受访者认为比较重要的求职素质。
在深圳一家企业负责招聘的肖娜认为,面试时的偶然性很大,更多考虑个人和工作的匹配程度和胜任能力。她建议,大学生考证要分清类型,符合自己目标与实际情况。“比如一些土木专业的研究生,已经具备二级建造师资格,在聘用时我们会优先考虑并且在薪酬上给予他额外的奖励。”
智联招聘青岛分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郭女士告诉记者,弥补自身短板、求职目标不明确和培训机构误导,是造成“考证热”现象的主要因素。“资格证书的热度间接反映了对应职位的热度。”据智联招聘《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显示,毕业生简历扎堆儿在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相应地,二级建造师、证券从业资格、商务英语等资格证书关注度不断升高。
“大学生需明确求职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有选择地进行考证。不紧盯‘精英’企业,拓宽职业选择。”郭女士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成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职业规划,建立职场态度以及对企业的认识能力,归属感。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在业界的应用有清晰地了解。”
受访者中,学历背景分别为“211工程”院校(10.2%),省市直属院校(41.6%),独立民办院校(11.8%),高职(高专)院校(41.6%),其他(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