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我国新兴的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单位,凭借其崭新的办学模式,依靠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毕业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优惠,吸引了一批未能通过国家考试进入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就读的普高、职高、中专、中技毕业生。他们抓住这一继续深造的机会,纷纷问津、报读于这类全日制高校。仅浙江省去年在校学生已达2.2万人的事实,足以证明其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减轻高考落榜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全社会的稳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然而,从长远而言,这类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仍是需要我们透过其扩张的表面加以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鉴于报读这类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其生源充足的推断似乎无懈可击。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不少普通高校目前已相继开办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不断增加,报读成人高校的学生及自考生也有增无减,而一部分不甘“落榜”的落榜生则坚持进入高复班“回炉”,准备来年“东山再起”。因此,这类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
按理说,学校的生存空间决定它的发展趋势。不过,这只是个预测性的问题,可暂且不论。这里,我们不妨转换角度,从剖析这类高校的现状中去寻找某些现象。
现象一: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在办学体制上都为民办,而民间资金原本就投入不足,后续资金则更显匮乏,这一状况从根本上限制了它的发展。至今,部分学校没有自己的校园校舍,仅几百、上千名学生,加上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办学者资金捉襟见肘可想而知。诚然,民办学校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就目前状况而言,谈两者兼顾显然为时尚早。因为多数学校仍处于惨淡经营之中,真正有盈利的学校屈指可数。
现象二:由于报读学生的“宽进”,这类全日制高校在教学与生活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1.部分学生入学并无明确目的,思想具不稳定性;由于高考“名落孙山”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及长期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一时难于消除与纠正,致使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畏难、厌学情绪较重。2.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能力,虽然进入高一层次学校,但依然我行我素,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不以为然。3.在同一专业中,普高、职高、中专、中技毕业生混杂,程度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在课程学习中各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由此给教学带来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化解社会力量举办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对策:
对策之一:引入办学资金。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批闲散资金。作为办学者,要积极寻求、把握机遇,争取通过大资金的运作,使学校在校园规模、教育设施等方面逐步达到我国高等院校的规范要求。
对策之二:校际联合。目前,除个别者外,这类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大都规模偏小,分布也较分散,不仅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反而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只要办学者从办学实践中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便会产生强烈的校际联合的意向和要求。通过自觉的或被迫的撤并,在经历了由小变大、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之后,其生存空间、发展前景便能预见。
对策之三:以质量求生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这类高校的生命线,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要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须重视生源素质,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择那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报读者;其次,要牢固树立“德育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学习、成才、报国”的意识,端正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第三,应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和生活指导;第四,要建立、完善符合高教规律的学生管理制度,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控、自律的意识,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实行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第五,不以学生统考成绩合格作为唯一的办学宗旨,而要始终坚持培养目标,按质按量地完成三年制专科的各项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对策之四:加强与中专、职高、中技等中等学校的联系,开展学制改革试验。要以探索如何用较短的时间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为目标,使其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就中专、职高、中技等校而言,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精神,更紧凑、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而就全日制“宽进严出”高校而言,则可增强其对这类毕业生的吸引力,便于从中获取相对优质的生源,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