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私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明治初期,私学制度既有民办教育的特性--自主性,又有受权力统治的公共性,即作为国家教育的一种补充机构。1872年公布"学制"之后,由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不少私立专门学校应运而生。1887年,全日本91所外国语专门学校中,有74所是私立的。
1899年,日本公布"私立学校令",规定私立学校的设置、废除以及设立者的变更,都要得到监督行政部门的认可。当时,对大学来说,政府只承认帝国大学,否认私立的学校法人成为大学的设置者。直到1918年公布的"大学令",才终于承认私立大学的设置。1920年以后,8所私立大学在校9819人。这些私立大学现在都成为日本有名的大学。
二战前,在以"国家主导型"为中心推进学校教育的日本,一直把私学作为国立、公立学校的一种辅助机关,政府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资助,而且要受到严格管制,"官尊民卑"的政治风气使私学发展受到了阻碍。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法制(1949年公布了"私立学校法")使私立学校法人同国公立团体一样,作为学校的设置者而获得平等的地位,各级各类私立学校在法律保护下得到了健康发展。60年代,私学大量发展,不少学校经营上陷入了困境,因而政府从1970年开始对私立大学进行经费资助。这是日本政府自明治以来采取的划时代的政策性措施。
至1991年,私立学校的学生数所占的比例是:
大学:73%高中:28.9%初中:4%小学:0.7%幼儿园:78.1%近年来,由于公立中学的教学质量低,以及学生越轨行为增加和欺负弱小同学等问题严重,小学毕业进入私立中学的比例不断上升,东京都每4个小学毕业生中就有1个报考私立中学。东京的名牌私立中学与公立中学相比,主要科目的教学时数每周竟高出33学时!
同时,进入名牌私立学校的竞争率也很高,学费非常贵。东京都的情况是:私立中学所需费用是公立学校的14倍!
1993年,日本的543所大学中,有390所是私立的;高中5501所,其中私立的1320所,占20%;初中11292所,其中私立的636所,占5.6%;小学24676所,私立的171所,占0.7%;幼儿园14958所,私立的8704所,占59.2%。
1994年度,日本文部省对私学的政策是:1、政府对私立大学等的经常费用进行补助补助是通过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来实现的。2、加强私学振兴财团的融资事业,财团向私立学校提供完善设施设备必要的资金。3、在税收制度上实行优惠政策,增加了非课税的项目。
二、日本私学发展的特征
日本的私立学校在创办时各具特色。从100多年看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8个特征:
1、私学发展的两头比重大
所谓两头,是指高等教育和幼儿园。在工业先进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象日本这样私立大学的学生占了在校生总数的近80%。众多的私立大学为满足青年的求学愿望,尤其是为促进女子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社会贡献。
2、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私立学校为日本社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社会公认的英才(如大企业家、大学教授、艺术家、政治家等)毕业于东京大学的占了16%。
3、私学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日本的名牌私立大学初创时几乎都是以相当于"私塾"的学校起步,然后发展成为大学,再开设博士、硕士课程。
4、各具特色
例如:庆应义塾以"实学"为主而闻名于世,重视经济学的教养,作为庆应的招牌,长期以来是"理财学"。但从课程设置上,看决不是单单教经济学,而是培养学生"成为日本国中品德高尚的源泉、知识渊博的模范"。
再如早稻田大学,旨在培养"在野精神",形成"理论和实学相融合"以及自由阔达的校风,培养富有进取的品格。
5、为中产阶级服务
庆应义塾的创办主要出于中产阶级的利益需要,继承和发展中产阶级独有的文化与教养。早稻田则旨在培养新时代的政治家而吸引地方名流富家子弟入学。现在,日本的私学已经不是富裕阶层子弟的特权,一些不想去和不习惯公立学校的学生,很乐意报考私立学校。
6、私学的自主性、公共性和法律性
在日本,有"私立学校法",有"私立大学审议会"(委员由文部大臣任命),还有"私立学校审议会"等。设立私人学校,按照法律规定要事先向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书。政府在审批和认可私立学校时,必须听?quot;审议会"的意见。审批和认可学校法人的条件,在"私立学校法"中都有详细的条文规定。
7、公费资助私学振兴
1970年制定的"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奠定了公费资助私学的基础。
1975年制定的"私立学校振兴资助法",旨在维持和完善私立学校的教育条件,减轻私立学校在校生经济负担和提高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样,私立学校虽然其最大特色是尊重自主权和提高社会公共性,但接受了公费的资助,就要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或指导。这是私学教育行政的一大课题。8、私立大学多,而质量低下由于竞争激烈、弱肉强食和经营困难等原因,一些私立学校忽视了应有的使命和职责,只追求招生人数,轻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私立学校主要是靠学生缴纳学费和借款来维持收支平衡,这是现在私立大学显在的本质性矛盾和危机。
三、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民办教育之启示
1、解放思想大力推动
兴办私学的"专利"应该是属于我国的。孔子是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创办私学的实践,打破了教育由官方和贵族垄断的局面,曾出现弟子三千的盛况。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百废待兴,不可能财政预算中给教育这项见效慢的工程投入较多的经费。据世界银行92年报告,中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6%,列第98位。更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是:当今中国在学人口为17189万人,占世界在学人口的25%,而教育经费则仅仅是各国教育经费的1%。为了克服教育面临的财政危机,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应一视同仁,两者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双轮,缺一不可。若把国家应该办的义务教育推向市场,乃是不明智之举,应该让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不违背教育的规律和理念的前提下,民办教育应该大办快上。对此,日本的三点经验值得借鉴:
A 官民并举,振兴私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B、私人办学在保证其自主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公共性和法律性,并受到各种规制。
C、由低向高,非正规多于正规的,不断完善私学体制,建立振兴私学的财团基金会。
2、健全法制公助私学
我国的民办教育已显示出出巨大的生命力。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到:我国现有4万所私立教育机构(待证实)。上海市政府1995年3月1日开始实施"境外机构和个人在沪合作办学办法",目前已有15所中外合作的学校相继成立。尽管如此,由于法律的不健全,我国民办教育还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有赖于法律的健全,尽快制定适合国情的私学法律体系,使一些有志于私学发展者有?梢溃?泄婵裳?? 然而,民办教育在校舍、师资、经费等方面尚有不少困难,多数私立学校的校舍是借的,没有必需的运动场、实验室和图书馆。经费和生源不足,乃是一些民办学校中途夭折的主要原因。对此,应该象日本一样,经费的主要来源靠收取学费,但要坚持社会公益性办学原则。办学不是经商,私立学校不是"学店"、"学商",应该合理收取费用。现在日本振兴私学的政策是:A、政府每年增加对私学的资助金额;B、通过日本振兴私学财团提供长期低利息的融资;C、在税收上采取的免税或优惠待遇。这些政策也是值得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参考的。引导民办教育走向正规,需要得到公助;通过公助,可以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同时,民办教育也应该得到整个社会、企业财团的大力赞助,为振兴私学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刻反省过去(私学不振的原因)、立足现实(制定私学发展的法规,引导民办教育走向正规)和面向未来(考虑私学发展的远景规划)。
3、民办教育应在逐步扩大量的同时追求质的向上
"中国教育报"1994年6月6日报导:"民办中小学满足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对其子女的教育需求,并使这一部分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轨道。""一般民办中小学学校学生家长的主要构成是企业家、三资企业的高级职员、出国工作人员、港台侨胞,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或重视人才培养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这些家长的特点之一是经济上比较富裕。现在,社会上对一些"贵族学校"的出现反响很大,指责这类学校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私立学校趋于"贵族化"是否为好?国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私立学校的门只面向高薪阶层,有悖于教育理念,应该促使私立学校的"面"不断扩大,以至达到象目前的日本的一般平民也能进私立大学。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穷国办大教育"。既然国家的教育经费如此困难,如果10个人上私立小学,国家就可以把原来100个人的教育经费用到90个人的身上,也就能腾出钱来用于公立学校的设施建设。所以,发展私立学校教育,应先求量的扩大,然后再求质的向上。
为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探究私学的对象(现在可以面向中流阶层的子女)、教育内容(切合时代的要求)、和教学方法(采用国际流行的"宽进严出"的办法)。在我国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更新,教育体制还没有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民办教育还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办学经验的现实情况下,上海第一所民办大学"杉达大学"(由交大、北大、清华的一批优秀教师任教,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专业,注重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又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民办教育是我国在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重获新生的事物,也是振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理应倍加珍惜和扶助。
(摘编人:赵一成,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