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宣言指出:“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高等教育的形式要向多种多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是世界的潮流.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业者在借鉴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发扬我国民间办教育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创造了服务市场经济、灵活主动的学校运行机制,创建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其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20年来,全国民办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230所。每年招生量和在校生量接近国办高等学校的一半。民办高等学校多数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这是它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仅北京就有150万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科教兴国”战略激励了从大学离退下来的教授们进行第二次事业开发,创办民办高等学校。在北京的清华、北大、人大、师大“四大名校”已有万名离退休的办学和教学专家,教授副教授就达5000名,这是民办高教发展的雄厚专家资源。清华、北大创办的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师大创办的民办京师科技学院,东北大学创办的民办沈阳英才学院、西安交大创办的民办职业技术学院等等。
民办高校多是高等职业教育,遗憾的是主管部门从教学计划、教材到考试都没有帮助很好解决,民办校长们不得不以1500学时的授课应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让学生取得国家学历。另外,加上1000学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的实践能力。怎样把教学计划的这种“逆向奋斗”尽早统一起来,这是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
我们要适应“还教于民”的国际潮流,管得过多、过繁、过死,只能限制创造,束缚民间众多专家们的作为,这个观念要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