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美丽的厦门大学,记者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厦门大学高教所名誉所长潘懋元先生就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话题进行了交谈。潘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腿脚利落,待人谦逊平和,没有丝毫架子。
记者: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比公办高校低。而质量是生命线,关乎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此您怎么看?
潘懋元:当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从总体上说不如公办高校,但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并不差。笼统讲都不如公办高校,一半是事实,?半是受传统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影响产生的偏见。
记者:那么,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怎样在影响着人们对人才的判定,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人才观与教育质量观该是怎样的呢?
潘懋元: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能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作为衡量标准的,认为知识学得多水平就高,学得少人才质量就低,而问这些知识是否有用,接受知识的人是否用得着。其实如果不能学以致用,知识传授的越多,人的头脑反而会僵化变呆。很显然,我们现在需要的人才、教育质量不能按这样的标准衡量。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观与传统的唯知识质量观;树立高素质的人才观与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素质教育观。人们爱说知识就是力量??它之所以有力量,条件是掌握它的人必须将它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稳定的素质。因此,我们要树立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做为标准的质量观。
记者:但“素质”是一种思想理念,而不是?种模式、一个标准,还应有具体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
潘懋元:《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条目的释文写道:“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由此可见,这第一层次的要求是衡量人才质量的统一标准,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第二层次是说学校合格人才培养要以符合质量规格为标准。目前许多专科学校毕业生不好分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目标来培养人才,一味向本科看齐,让学生多读理论,却缺乏岗位操作能力的实践,其结果是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而动手能力又不如中专生。
如果按照人才培养的两个层次标准以及第一次就业率的高低来看,民办高校的起跑线和同级同类的公办高校(名牌高校除外)的差距还是比较小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用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衡量,因此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建立起信心,树立起素质教育质量观,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人才,保证人才质量规格,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
记者: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社会发展需要各类、各层次的人才,民办高校怎样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定位,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呢?
潘懋元:民办学校是一种办学形式,是举办者、办学者不同于公办学校的一种办学体制,体制不同不等于类型、层次不同。从理论上讲,民办高校办学不应限于哪一层次或哪种类型(特殊类型如军事院校除外),像国外许多高层次研究型的大学是私立的,我国解放前也有不少所闻名的私立大学。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民办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其中有两所是培养本科生的大学。
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使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在中国得以建立。但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应定位在高等职业技术类型、专科层次上。为什么呢?第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其次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是容易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人才质量规格。因此,大多数民办高校要按照新高职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朝着培养目标的指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社会也要以新高职的标准来评价其教育质量,而不是用固定、统一的知识标准来看待民办高校毕业生。当然,这里并不排除不同民办高校举办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科(包括本科、研究生),也不排除不同条件的民办高校办其他层次、类型的高校。民办高校办学多样化,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三心二意,互相攀比,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记者:当前,民办高校在办学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困难,但新世纪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给民办高校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民办高校如何把握时机,创造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呢?
潘懋元:当前民办高校在发展中是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步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高等教酞众化已摆上日程,民办高校是?支重要的方面军。另外,地区经济要发展,广大农村要实现现代化,西部地区要大开发,还有中国即将进入WTO……面对这样的形势,民办高等教育应该有所作为,民办高校可以发挥优势,及时整自身的适应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急需的人才。
“时势造英雄”,在困难与机遇中,期望民办高校的办学者有一批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张伯苓、陈嘉庚、潘序伦那样在私立学校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和教育实业家,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