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新生报到,落榜生另谋求学途径。每年这个时候,火车站、汽车站的出站口景象都颇为“壮观”,几十个人高举着各种形状的牌子,穿梭于出站的人流间,见人就有一大堆话,他们在干吗?接人?可接人哪有几个人争抢一个人,往自己家拉的。仔细一瞧,原来这些人是民办高校安排专门接新生的,他们没有具体目标,只要看见是像刚下火车的年轻人,一定要上前“推销”自己的学校。
不少家长反映,在火车站时,一些接站人员把自己的学校说得天花乱坠,没想到跟着他们去学校一看,结果竟大不一样了。
■出站口被“牌子”包围着
8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京站。出站口已经被接站的人围了个严实,但秩序井然。过了一会儿,开始有乘客出站,接站的人群骚动起来,眨眼间,几十块形状不同的牌子被高高举起,举牌子的人是寸土必争,谁也不肯让别人站在自己前面。记者看到这些牌子上写的都是某某学校的名字,举牌子的人像是学校的学生。
好不容易突破“重围”来到广场,却见数十家民办高校在站前广场“摆摊设点”排成了三排,使原本拥挤的广场看上去更加混乱。一看有人过来就有人不时地分发学校的招生简章。只要你接住这些招生简章,立刻就有招生人员向你详细地介绍学校的具体情况。刚听完一家介绍,旁边立刻就会有人不失时机凑上来递简章,做介绍。
■想学什么专业都有
记者用五分钟的时间在三排招生点转了一圈,就拿到了14份不同学校的招生简章。在一家高校的招生点刚停下,一位男青年上来递招生简章,“是你想上学吗?我们学校的条件最好!”
记者:“都有什么专业?”
男青年:“想学什么专业?”
记者:“外语。”
男青年:“我们学校的外语专业最好了,老师全是北外的教授、副教授,最差也是讲师。”
记者:“还有什么专业?”
男青年:“招生简章上都有,你想学什么基本上都有。”
记者:“学校发什么文凭呢?”
男青年:“有两种,学历文凭和自考文凭。”接着,男青年把学校的文凭发放情况详细介绍了一番,并建议记者可以去学校看看。记者看他也是个学生,就和他多聊了一会儿。
记者:“那你为什么会在这招生?”
男青年:“我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今年上大二,暑假没回家留在学校勤工俭学。”记者了解到,男青年的老家在浙江,他两年前和父母来北京也是在火车站被同样的方法接到学校的,所幸,该校的硬件设施还不错,男青年准备继续读下去。
■只要到我们学校,自考就很容易
记者又去了几个学校的招生点,招生人员的说法都是大同小异,说自己的学校师资力量怎么强,学校环境如何好,学习气氛多么浓。不论记者说想学哪个专业,都说这个专业是该校最好的专业,而招生人员也没有几个是老师或是学校招生部门的负责人,大多都是本校的在校生,也都说自己是勤工俭学。
记者在一个相对人少的招生点和招生人员聊了几句。他告诉记者,在这儿招生的学校中,全部是民办高校,办校的大部分都是退休的大学教授或一些高校的工作人员。
记者很快被一所民办学校的招生人员叫住,一个留长发的男青年“主攻”,旁边两位女青年辅助。男青年称他们学校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好,在市区。主要参加自学考试,而学校就是主考院校的分校。
记者看该校的招生简章上标明,在该校读书,也就是自考辅导班,每年仅学费就要5000元。记者问男青年:“在你们学校读自考班,有什么优势?”
男青年:“我们是主考院校的分校,当然有很多优势了,首先主考院校的很多教授都要来讲课,这样你相对的能考出好成绩,所以我们学校的自考通过概率一直保持很高,你来读书,自考自然就容易过了。” 这样的学校上着悬
■住宅楼里有教室?
记者决定跟随这位男青年去他的学校看看。根据男青年所介绍,学校今年刚从总部里搬出来,教室和宿舍是分开的,相隔距离不远,顶多5分钟的路程。
乘车跟随男青年来到二环路以内的一处院子里,院子里的主要建筑是颇具风格的文物保护单位。男青年说,教室不在这里,在后边。到了院子的后边,男青年指着一栋楼房说,学校的公共教室就在这里面,但现在没开学,不让进,记者发现这栋楼其实是一栋住宅楼,住宅楼里怎么会有教室呢?
男青年匆忙带记者看完所谓的“公共教室”后,来到了学校的接待室。负责接待的是两个女青年和一位老同志。
据男青年介绍,老同志是某某大学退休的教授,现在专门在这里负责解答问题。记者问起教授文凭和教学问题,教授回答:“我们的师资力量是最好的,老师都是从某某大学聘请的。我们只招收500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保证10个学时,在我们这里上学,毕业拿文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的文凭世界上40几个国家都认可。我们每年还有很多学生出国学习。这两个问题你可以放心。”
记者又对学校的硬件提出疑问:“学校能和正规大学一样有自己的图书馆、食堂、操场、计算机房、语音室吗?”
教授:“当然有,我们是正规的学校,和公办大学一样。”
■大学在小学的楼上上课
当记者提出要看一下教室时,男青年不只一遍地对记者说,这里的教室都没有开门,因为宿舍在分部,所以只有公共课在本部上,而大部分的专业课都在分部上。最终记者也没有看到本部的教室是什么样子。
记者又提出要去分部看教室和宿舍,在询问路程时,男青年说很近,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了。坐着学校的车穿过几条大街,车停在一个小学前。记者询问怎么会是一个小学,男青年回答说,咱们在五楼,和学校是分开的。
记者先被带到了招生办公室,办公室在教学楼一楼的东侧。办公室里用4张桌子拼成一个大桌子,有4个学生,在忙着接电话和招呼前来报名的人。在办公室的角落里,放着一摞《国际财务与会计证书》的招生简章以及电脑的招生简章。
■大学教室和公司在一起
随后,记者跟着男青年穿过学校一楼从教学楼西侧的楼梯来到五楼看教室。第一眼看见的是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某某公司。教室居然和公司在一起!一共只看到4间教室,都还在装修中,甚至连天花板都还不完整,桌椅也没有摆放好。不知这4间教室怎么能放下500人?
从进这个小学开始,再从一楼到五楼,记者还没有看到宿舍,于是问宿舍在什么地方,招生人员说在对面,5分钟就到。原来宿舍和“教学楼”还不在一起。记者跟着招生人员下楼,出了学校的院子,走过过街天桥,沿着大街向东走,这可不只5分钟的路。在路上,记者问住宿条件怎么样,怎么收费。招生人员说条件很好,有空调,有电话,宿舍分6人间、8人间、10人间,一年3200元。
■和写字楼在一起的学生宿舍
男青年带记者走进一个院子,院墙上挂着几个公司的牌匾。院子里停放着很多辆车,院子里不时有人进出。记者一共看到3栋楼,有两栋是属于某公司的写字楼。宿舍是在这两栋楼之间的一个五层楼。宿舍是从2楼开始,一楼不知是干什么用的,放着杂物。
2楼是女生宿舍,大约有10个房间。整个楼道里弥漫着浓重的油漆味和其他一些装修材料的味道,楼道里还堆放着尚未安装的架子床。房间的大小不等,所以有6人、8人、10人的区分。房间的门都是玻璃门,隐约可以看见里面的人。门上贴着塑料纸,记者试着用手去揭,竟然轻而易举的就能揭起来。
在一个10人间里记者看到已经住了两个女孩。经记者询问,她们告诉记者是从湖南来的,交了将近1万元,住到这里。环视房间,除了床什么都没有。她们的杂物放在地上和窗台上,两个床之间拉一根绳子晾着衣服。窗户上也没有窗帘。两个学生都在扇扇子,记者便问:“不是有空调吗?”“是坏的。”一个学生十分不满地告诉记者。招生人员马上说:“很快就会修好的。”
一层楼大约可以住百余人,记者却只看到两个卫生间和四个水龙头,难以想象开学后每天早晨学生们使用时将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随手拧开一个水龙头,水还是黄色的。从1楼到2楼记者没有看到门卫室或是值班室,在我们下楼的时候还有几个人从楼上往下搬柜子和床。
一个学校被分成3个部分,记者从本部到分部再到宿舍,除了看见仅有的4间教室外,教授对记者说的图书馆、操场、计算机房、语音室始终未见其踪。宿舍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空调是坏的,电话没有看见,没有值班室。学校在9月初就要开学了,可是宿舍和教学楼都还没有装修完毕。不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完成半军事化管理呢?
■别让无序竞争毁了民办高校
每年高考,几乎都有近一半的考生落榜。正当这些落榜生为不能到大学学习而沮丧时,有些考生却莫名其妙地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有的竟然同时收到了好几份。令考生们迷惑的是:高考志愿里根本没填报这些学校,怎么会被录取了?经过多方打听,原来这些学校都是民办高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办高校是新生事物,很多人不了解,学校也只好想尽办法扩大招生数量,在火车站设立接待站也是一种方法。今年火车站的情况比往年好多了,我前几天还去了趟北京西站,民办高校的接待站现在都是在指定区域,不像往年拿着宣传材料几家争抢一个学生,这说明民办高校正开始一步步的朝着正规发展。”
民办高校在火车站设立接待站或更准确的说是拉生源早在几年前就有了,这是因为民办高校属于新生学校,很多人不了解,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就读,只能在火车站或交通枢纽地设立接待站。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家长专门来北京给孩子找学校上,接待站刚好满足了这些家长的需要。
王文源说,民办高校现在只能依靠这些办法,除此之外一些民办高校开始在网上招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民办大学在火车站设立接待站的方法,北京人文大学校长王国强表示实属无奈。
他说,现在一些不合格的民办学校鱼目混珠,欺骗外地学生家长,也让发展中的民办高校蒙受名誉损失。今年招生前夕,北京市24所合格民办高校联合不在火车站地区设立接待站,但后来发现,一些本该到自己学校报名的新生被不知名的学校给拉走了。这种无序的强拉生源现象让人更容易对民办高校产生误解,为了保住自己学校的生源,也只好抢夺火车站这块市场。
据统计,目前北京有近100家民办高校,怎样从这100家民办高校里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是很多落榜生家长所面临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