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访谈
4月25日,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的两份附件引发了全国多省高考家长的关注。
一份是《2016“支援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另一份是《2016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调控方案》。高考家长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在“支援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跨省生源调控方案”中,将部分东部或高等资源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调控给了西部和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家长们担忧,会因此减少本地生源的升学机会。
究竟这是两分什么样的实施方案?教育部为何要做这种调控?以及这种调控背后,对生源输出地区考生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为此专访了对教育治理有较深研究的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他已关注高考与高考改革长达20余年。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引起争论的主要涉及两份政策文件,一份叫《“支援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另一份叫《跨省生源调控方案》,这两份方案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陈志文:这个问题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来回答。我说一下我的理解。前一个是出于公平,后一个是出于常规工作。每一个高校都涉及跨省招生问题,不应该混淆。
支援西部协作计划是从2008年开始的,之后逐年都在扩大。去年还临时增加了一个农村专项计划,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每个学校拿出招生计划的2%,定向到相关贫困地区县及以下的中学去招生。
这个计划不只是表格中的地区在做,包括北大清华每个学校都规定了指标。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不仅是为了扶助中西部贫困地区,主要为了解决教育公平、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底层的孩子上大学、上好大学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有过此类计划,那时叫委托生,定向生,比如对延安。
第二个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目前的计划,并不是江苏既定、原有的,是国家需要拿出一些指标来扶持西部,那么由谁来承担?江苏目前是全国高校数量第一的地区,同时生源在大幅度减少,于是更多地由他们承担,并不是在原有计划中拿出来。
跨省招生计划是每个高校每年都做的工作,包括北京和上海的高校。这不仅是国家宏观安排,也是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个招生计划也不是高校自己说了算,是要高校提出后在包括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批准了才能实施。
中国新闻周刊:跨省生源调控的数字一般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据您了解,它的流程是什么?
陈志文:我不了解具体情况与规则,但是并没有一个大家想象的公式,一算就出来了;也不是大家想象的,各省报人数,然后教育部整体协调。
其实每个地方大学都在努力争取更多的招生计划,因为多一个学生就多一份钱,这涉及高校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个现实的一大背景是中国高考参加人数在逐年降低。2008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史上最高1050万,之后就迅速下跌了5年,2015年的高考报名人数比2008年已经减少了100多万。
从更大的基础来看,中国在校中小学生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1997年一年级入学新生人数是2500万人,2004年这个数字是1700万人左右,2014年大概是1600多万。也就是说,从2004年到2014年,小学新生人数没有增加,并且相比1997年整体减少了800万。
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2004年的小学生,刚好是2016年参加高考;也就是说,从2016年以后的10年间,中国每年的18岁适龄人数不会有太增长,高考报名人数也不会有太多增长,参加高考的绝对人数的减少是一个长期现实问题。
同时,中国的高校从1999年开始快速扩招。1990年,全国高校在校人数是60.88万人,1999年扩招之前,1998年的高校招生数量大约在100万出头,十几年后,2015年中国每年高校的招生人数是700多万,其中有近400万本科生,300多万专科生。1977年时,中国高考的毛入学率是4.7%,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80%左右,实际上超过80%的省分非常多。比如江苏,2015年高考录取率是88%以上,内蒙等地已经超过90%。同时,大量省市不能完成招生计划,高校面临的是招不满的问题,是生源危机,是生存的问题,而不是学生没有学上的问题,恰恰是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包括江苏。
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河南历来是非常难考大学的省份,2008年河南的高考录取率只有42%,但是在全国各地高校都出现生源计划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大家纷纷把生源计划投到河南去,我要提醒的是,这不是国家的强制性安排,是各个地方大学的主动行为,因为招不到学生。因此,河南的高考录取比例从2008年后迅速飙升,到2012年,四年时间,河南的高考计划录取率就到了86%。当然,河南省的考生人数也在下降,2008年时河南的考生人数大概是98万人,最低时只有70多万,这一增一减,导致它的高考录取比率迅速提升。这是生源下降后共同推升河南高考录取率的现象。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现象。2012年河南高考的理论录取率可以达86%,但最终实际上的录取率是70%多,大约减少了10%。因为有大量被录取的考生,最后没有选择上大学。因为他想的是我要去上好大学,或者更好的大学,我不想随便去一个普通的大学上学。2012年河南的招生计划是69万人,但最后大约只完成了55万人,有14万的招生计划没有完成,这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
随着高考人数的持续下降,近年来河南高考录取率持续走高。2013年高考实际录取率达到了78.2%,本科录取率为42.41%。2014年,由于专科招生计划比例的下调,高考实际录取率为77.50%,本科录取率达到创历史新高的44%。
作为曾经是全国高考录取比例最低的地区,近年来,河南已连续3年未完成高招计划,2012年有超过14万招生计划数未完成,2013年有7万招生计划数未完成,2014年也有近7万招生计划数未完成。
这说明考生与高校的期望值之间是不断调整的。所以,跨省生源调控,这不是教育部单一的宏观调控行为,是考生、高校以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考生是考虑我怎么上所好大学,高校考虑的是我要招尽量好的学生,可不是考多少分都要的。
教育部还需要面对的是地方高校的招生冲动。因为985、211高校不依赖学生的学费运转,但地方高校对学费的依赖性很强,北美一个学者的研究表明,前些年,部分地方高校对学生学费的依赖性高达30%到40%。一个学生国家要配套一笔经费,学生还要再交一笔钱,它的行政经费核心是来自学生学费。因此现在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地方的非985非211的大学,招生越多,学费越高。全国学费最低的两所大学就是北大清华。因为清华北大本来也不指望学生的学费做运营,但对于地方大学来说,学费就是它的血液,它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