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午,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门口几名校内工作人员正在悬挂“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字样的牌照。现在的校名多了“实验”二字。几名前来了解学校情况的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家长被校方告知此处不是安置学校,而距离此校不远的“现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才是安置他们孩子上学的地方。可是这所谓的“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一天前还是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青少年活动中心,现在摇身一变却成为了“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京华时报8月20日)
谁说政府解决打工子弟问题的“决心不大”、“能量不大”?一夜之间居然就可以把一个活动中心,变为一所小学,而且,海淀区教工委负责人称,该新校区符合办学标准,师资力量优越,不需缴纳“赞助费”。(新京报8月20日)这么快就“改造”出一所师资优越的小学来,可谓“北京速度”啊!
但很显然,政府部门的“决心”用的不是地方,而原来接受安置学生的小学,一夜之间更名,更是和政府部门一起演出了一场闹剧。这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暴露出少数公办学校不愿意安置打工子弟的本来面目;其二,政府部门对学校资质的审查“因校而异”,让此前因打工子弟不具办学资质而关停的理由,很站不住脚——对于“新变出”的“学校”,前来探访的多位家长担忧,相关硬件是否达标,教学质量是否下滑等,可见,这一学校可能连这些打工子弟以前所上的学校的条件还不如,是“冒充合格”的学校。然而,它在政府部门眼里,却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推荐专题:谁能让我的小课桌不再流浪
事件前情:打工子弟校被迫关门 校长办学16年年年负债
相关报道:男子辞职办打工子弟学校:"改变孩子命运很便宜
关注打工子弟学校 更多
城市公办学校不愿意安置打工子弟,这很让人受伤,甚至让人怀疑,这还是肩负教书育人神圣责任的“学校”吗?这样的“学校”还能在教学中,理直气壮地教育孩子追求平等、自由、博爱吗?然而,这却在现实中一再发生。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教育事业概况,2010年北京全市有小学1104所,比2005年减少299所;初中345所,比2005年404所,减少59所。对此,很多人迷惑不解,为什么北京宁可撤并掉中小学,却不愿意让这些学校接纳打工子弟?
而站在城市的角度,这却“比较好理解”。城市公办学校不情愿向打工子弟开放,接受打工子弟,大致有三方面原因。首先,遭到就读的城市户籍家庭反对,认为如此一来,学校的校风、学风会被打工子弟“带坏”。去年,就曾有媒体报道,一所接受打工子弟的城市公办学校,居然把学校分成两个互不相通的校区,一个归城市户籍学生,一个归同民工孩子。北京这所小学赶着改校名,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再搞出另一所以安置学校名命名的学校,不知背后有无城市家庭反对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