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颁奖礼顺利举行后,作家莫言的瑞典领奖之行已接近尾声。当地时间12月13日晚间,莫言来到瑞典皇家歌剧院,与曾经多次翻译莫言作品的翻译家陈安娜进行了交流。
推荐专题>>聚焦:中国作家莫言赴瑞典领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图)
推荐内容>>揭秘莫言作品的翻译家们:陈安娜是"最重要女人"
推荐内容>>莫言诺奖领奖行程接近尾声:13日对话陈安娜
推荐内容>>诺奖评委:莫言获奖是五个人的竞争 不是两人
推荐内容>>莫言瑞典学院演讲稿:讲故事的人 专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2日晚在斯德哥尔摩的皇家话剧院的读书会现场 刘仲华摄
据进入交流活动现场的媒体报道,曾经造访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的现场主持人首先发问:“高密的父老乡亲担不担心你将他们写到作品里去?”莫言说:“任何作家都会大量使用故乡和青少年时期的素材,我的小说里也有许多生活中的原型,但我没问过他们同不同意将我写进去。我没写小说前,他们什么都会和我说,我开始写小说后,他们就会提防说,别和他说啊,担心他写到小说去。所以我想他肯定干了什么坏事,所以我感到作家有种力量,坏人担心会被写进去,而好人不怕。”
相关报道>>莫言瑞典最后一场活动:谈文学谈自己谈狐狸精
随后,莫言谈到当天下午的一次经历,他说:“今下午和一个传教士的女儿聊天,发现她一个西方人,却一口高密话,一问她祖父母果然在我家乡附近代过,我的小说中瑞典传教士和这个事实是密切相关的。我的小说里有个瑞典传教士,当时中国有个别人写文批评我,说我为了得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写了个瑞典传教士。但确实有个瑞典传教士在我的家乡传教。”
陈安娜的提问则更加关注写作本身,她问莫言写作的速度往往很快,是否因为在动笔之前以及完全构思好了。莫言说:“有的小说很成熟,有的有个大概想法,我发现很多精彩细节是从写作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天堂》属于后面这种情况。这个小说有故事原型,1987年确实在我的故乡山东发生过这个事情。我看到这个事情的报道很生气,拿起笔来就想把它写成一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