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集锦·名师风采
清华大学 柳冠中
个人简历:
柳冠中,男,1943年9月出生,教龄2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
198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其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大江南北,培养了大批该专业的教学和设计精英、骨干;其“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教学教改和学术成果获国家级二等、银奖,省部级一等、二等奖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等、一等奖、金奖以及国际评委提名奖等;设计成果获西德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理论被德国出版界刊登;教学思想、理论、方法被国内绝大多数院校相关专业和企业采用、推广;培养的学生已在国际著名企业(如奔驰、西门子、飞利浦、大发、大众等)作为设计骨干。
作为教师,每年都超额1——2倍完成教学工作量。除了带研究生、博士生外,还为本科一、二年级上基础课,为高年级上专业设计课;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还频繁地主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横向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并频频获奖。
名师心得:
设计是创造一种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强调“创造”——使人类生活更健康、合理、有节制,要与大多数人“和谐”;要与大自然“和谐”。设计是谐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的关系,这称之为适可而止、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之理。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研究“事”与“情”的道理,即“事理”。“事”是“人与物”关系的中介,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即使为同一目的,他所需要的工具、方法、行为过程、行为状态都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产品乃至造型、材料、结构等当然也不同,所以把“事”弄明白了,“物”的概念就显现出来了。设计就是把“事理”研究清楚,其“定位”就是选择原理、材料、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把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与可能——“事”作为选择、整合实现“物”的内部因素依据,即为实现目标系统去组织整合“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事求是”是“事理学”的精髓,也是设计的本质。重在“事”的研究,从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入手,建立“目标系统”和“新物种”的概念。设计的结果是“物”,但设计的出发是“事”。我们提倡“创造”,不满足模仿,必须从研究“事”入手,研究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从而深入理解“事”的本质,进而创造“新物种”。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精华——“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名师寄语:
研究当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等问题,从中国的资源、所处国际环境,探索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当代的民族化”,而不是“博物馆”式的传统形式,更不是“西方式”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不断地创造了历史和中国民族传统和风格。历史对于现在来说是“昨天”,而今天对于未来也是“历史”,因此,我们不要从历史的现象出发,那是祖先当时的“事”和当时的生活方式的物化。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才是设计的首先任务。创造中国的“今天”,就是创造中华民族“明天的历史”。
名师名言:
注重需求目标系统而不是功能;
注重事而不是物;
注重物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内部因素;
注重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
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
注重理解而不是解释;
注重祈使而不是叙述;
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
因势利导,适可而止;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所属学科学校文字介绍:
清华大学是教育部所属的重点高校,是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正在努力向“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的形成以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为起点,50年来,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的现代设计经验,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与平实求是的学风,注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设计艺术教育体系。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成为该专业国内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由人事部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师资雄厚,聚集了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专业学术带头人,队伍年轻,梯队合理,现有教授26人,副教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近5年来,本学科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70余项,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本学科点重视教书育人,分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全国优秀教材多部,以及多项省部级教学、教材奖励。本学科与国际多所艺术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保证了本学科始终处在国际研究的前沿,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