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1年,当时的年轻人已是82岁的老人。这一次,他站在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
他就是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
近一个世纪的数学人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杰出成就,今年已是92岁高龄的吴老却依然谦逊地说,自己还有些问题没搞清楚,“我还得接着干呢”!
“做有意思的事”
去吴老家采访这天,北京天气十分闷热。鹤发童颜的吴老拄着拐杖,在门口迎接记者。落座后才得知他前段时间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手臂上还留下了大片的淤青。
“我平时喜欢一个人出去转转,前几天下雨路滑,不小心就摔了一下。”吴老笑着说,并不以为意。
熟悉的人都知道,吴老是个十分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人。92岁的他现在还经常一个人去逛逛书店、电影院,偶尔还自己坐车去知春路喝喝咖啡。
这些天,吴老又迷上了看小说《福尔摩斯》。“小时候看过,现在又看,看着玩,和推理没关系,要不没趣味。”
“我就喜欢自由自在,做些有意思的事情。”他说。
在吴老心里,数学研究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尤其是晚年从事的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更是自己“最得意”的工作。
“我非常欣赏‘中国式’数学,而不是‘外国式’数学。”说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吴老精神十足:“中国古代数学一点也不枯燥,简单明了,总有一种吸引力,有意思!”
对于做研究,吴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天下的学问那么多,大多数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其余时间就在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
事实上,从1946年由陈省身先生引荐到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吴文俊就一直沉浸在数学世界里,做自己“感兴趣”、觉得“有意思”的工作——
在被称为“现代数学女王”的拓扑学研究中,初出茅庐的他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取得突破——对美国著名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做出了简单新颖的证明;
上世纪50年代前后,他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令国际数学界为之瞩目,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
尽管现在吴老已经很少去办公室,所有数学方面的书籍都捐给了单位图书馆,但他心里从来也没有放下过数学研究。
“像中国古代数学,我还有些问题没搞清楚,比如微积分的萌芽问题,有时间的话要去弄清楚。”吴老笑着说,“我现在要做的事情还相当多。我的老师在临死前还在钻研一个数学问题,我要向老师学习,鞠躬尽瘁,至死方休。”“数学是笨人学的”
尽管已经不亲自带学生,但吴老一直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看不惯现在少数年轻人“跟着外国人跑”的做法,他说:“如果光是发表个论文,不值得骄傲,应该有自己的东西。”
他始终强调年轻人要有独立的思想、看法,敢于超越现有的权威,绝不能人云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