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与清华有关的口号
华罗庚: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011-04-17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

字体大小:

  档案馆 朱俊鹏

  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1910-1985)虽仅有初中学历,但其一生发表数学研究论文200余篇,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为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有人说他是数学天才,他认为: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成功的钥匙 ——勤奋和积累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上了一年职业学校。因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回家帮父亲料理小杂货店。但他并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毅然开始自学生涯。他每天坚持自学10个小时以上,没有纸,就用包棉花用的废纸写字、演算。他明白,求学问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学到真本领,就要花力气,绞脑汁,付出劳动的代价。

  日复一日,华罗庚沉醉在数学王国中。有时候顾客要买东西,喊他听不见,问他答非所问。顾客要买香烟他拿来了火柴,要买棉花却给了灯草,因此被人称为“罗呆子”。5年间,他自学了高中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华罗庚在《科学》上发表的文章引起了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重视。1931年,他被调到清华数学系任助理员,从此踏上了一条通往学术的征途。在清华人才济济的环境中,华罗庚立下一个宏愿:以过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他的座右铭是:“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学术谈几声。”“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

  后来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他认为“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基于勤奋与努力,他在清华只用了5年时间,就从助理员、助教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在进修期间他一心只求学问,两年里写了10多篇论文,深得著名数学家哈代的赞誉。

  1938年,华罗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国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学校召开资格审查委员会,全体一致通过了他的教授资格。他在旧民居用香烟筒自制油灯的艰苦环境里,历时2年完成了有名的专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他应邀赴美,历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

  学习重方法 严师出高徒

  华罗庚与现代中国数学开拓和发展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培养新中国数学家和骨干队伍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经常告诫学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抓住机会学习,做到“熟能生巧”,“必须知道,只有不畏困难,辛勤劳动的科学家,才有可能攀登上旁人没有登上过的峰顶”。

  他认为,求学问就是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前者是学习、接受的过程,“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后者则是消化和提炼的过程,“即把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到这时就会感到这本书变薄了。

  中科院数学所初建时,年轻的研究人员像学生一样听课,华罗庚对他们严格要求。每天黎明,他就去他们的宿舍敲门,然后一起讨论问题或是讲课;有时睡到半夜,他会把学生挨个叫起来,把白天所讲题目中发现的问题再讲一遍。他从不讲废话,也不闲扯,谈的都是数学。严师出高徒,短时间内,在华罗庚悉心培养下,以万哲先、陆启铿、王元、陈景润等为代表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共同在中国开创了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一心为人民 慷慨掷此身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带领家人毅然归国,并在途径香港时,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大声疾呼:“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归国后,他依然在清华任教,中科院数学所成立后兼任所长。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数学系并入北大,华罗庚才离开清华。

  从1965年开始,华罗庚开始思考数学如何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毅然放弃了钟爱的纯粹数学研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普及工作中。他选择了以改进工艺为主的“优选法”与改善组织管理的“统筹法”来普及。为了让普通工人能明白,他对这两个方法作了简化,尽量避免数学语言,以最易懂的话语进行讲解。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不顾劳累和年老多病的身体,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传授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华罗庚到日本讲学,倒在日本东京大学的讲坛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去世,人们挽诗:“将军死在战场,学者死在书房,可敬的你,耗尽心血一腔,光荣的死在科学的讲坛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院士吴文俊:数学是笨人学的
· 新中国档案:华罗庚在数学领域的成就
· 华罗庚的哲学
· 院士追思华罗庚百年 "科学家一定需要博士帽吗"
· 人物-科学家-华罗庚(2)
· 人物-科学家-华罗庚(1)
· 中国名片上的亮丽名字
· 王维克发现华罗庚天赋:考你的问题别人做不出
· 数学家华罗庚:愿为人民拉铁犁
· 感动中国人物——华罗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