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高师教育
高师毕业生为什么不当教师
2001-08-23    荣光宗

字体大小:

  一、研究问题和抽样

  (一)研究问题

  近年来,我在工作中耳闻目睹了许多问题都属于教育浪费问题。教育浪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问题。就高等师范教育而言,较为典型的教育浪费是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其培养结果的不一致。如有的高师学生毕业后改行不当教师,或有的学生毕业时的素质状况没有达到高师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与国家办师范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对国家和师范生本人来说,是不是一种浪费呢?目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化,减少了某些方面的教育浪费,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教育浪费。如师范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其他高校并轨,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等举措,作为教师来塑造的“原材料”质量是不是会下降呢?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心、积极性有没有影响?对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稳定有有何影响呢?……基于这些思考,我打算选定某一角度来研究高等师范教育浪费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力求深入到微观层面来考察高师教育浪费的原因,从高师教育浪费的主要表现之一??“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分析入手,把探讨的问题定为:高师毕业生为什么不当教师?

  在研究前,我认为:高师毕业生不当教师是高师教育浪费的一种具体表现,其外部原因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因素,从高师教育内部找原因,应包括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如进校时的素质状况、学习动机及职业意向等),培养过程中所有的教育措施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培养目标本身的原因(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可操作性等)等等。本研究就“高师毕业生为什么不当教师”这一问题侧重于探讨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力求弄清如下问题:1、高师学生入学前为什么填报师范专业?2、高师学生为什么放弃从事教师职业(包括进校前或进校后,或毕业后乃至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3、高师学生从进校前到进校后,再到毕业后,其择业意向的变化(或前程设计的不断完善)轨迹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些构想存在于我的研究之前,自然也就影响到我的研究思路,是我后来设计访谈提纲的基本依据。然而,在后来的资料分析时发现,影响高师毕业生不当教师的因素不仅仅是上述所列举的,上述因素不都是影响高师毕业生不当教师的主要原因,这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结论”中会有祥述。

  我本人师大毕业后,先后在中师、教育学院和师专工作了十四年,对师范教育是比较熟悉的。从大学里学的和工作中所教的都是教育学科,我一直认为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现在回想起来,在师范大学里所读的很多东西在工作中用不着,而且不是在校期间自觉地做一些当教师的准备和在工作中注重自身建设的话,恐怕至今都胜任不了自己所从事地工作。大学期间的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活动对我后来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除此之外,所开设的三十多门课程绝大多数是些记问之学,对工作的帮助不大。我认为这是教育浪费的表现。在十多年地工作中,我发现师范院校中所存在的教育浪费仍在延续。这些个人经历及思考自然会对整个研究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抽样我抽样的标准是:1、高师毕业生,2、毕业后从事过或一直没有从事过教师工作,但目前都不再教师岗位上工作,3、工作年限相当,4、目前都在北京市区工作。在确定抽样标准时,首先考虑到两个基本要素即“高师毕业生”和“目前不是教师”,这是我的研究问题所决定的;然后考虑到开展研究的方便,如果研究对象工作年限相当,在某些方面具有可比性;如果研究对象都在北京市区内,我在时间和精力上才有可能保证对研究对象逐一访谈。为此,我选定了下列研究对象:

  我的同学丁某:毕业于师大教育系,被分配到湖南某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一年后年管理学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某机关工作。

  我的高中同学李某:毕业于师大物理系,毕业后先在国营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干过个体,现在北京市中关村从事电脑业经营,是某私营企业的经理。

  丁某的爱人张某:毕业于师大生物系,北京市某国企副总裁。

  二、访谈与资料收集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后,给我的同学丁某打了电话,我说:“我准备做一个课题的作业,选择了你和你的爱人以及你同学李某为研究对象,想做个访谈,请你安排一下。”他答应安排在第二天晚上把李某叫过来在某湘菜馆共进晚餐。(在这次见面之前,张某,我接触不多,李某,见过一面;丁某,从大学到现在一直保持联系)我和他们已经是“熟人”,见面后寒暄,开了玩笑后,我说:“我要做一个作业,请你们帮我提供些材料,我想知道你们师大毕业后,为什么现在都不教书了呢?”丁某说:“我已经和他们说了这件事,没有问题,我们坚决支持!”我认为:他们知道我是在做作业,我们是同学、熟人,还是湖南老乡,所以才支持我,这与我最初的设想是一致的。当时我没有向他们强调不会向外界披露他们的身份等等(他们也没有谈及),后来谈了别的话题。我选择这种方式进入现场,对尽快拉近我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好处,我也相信他们会在以后为我提供尽可能地帮助。但是,在这种抽样人群集中的地方进入现场,被研究者之间相互有些影响或干扰。特别地这种“朋友效应”将会影响访谈的进行和资料的收集。因此,我在下次访谈时采取个别预约、逐一访谈,而且郑重其事地向被研究者说明了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处理结果的方式,进行记录的可能性、保密原则及有关伦理道德问题。

  由于我的研究思路是试图从微观层面了解高师毕业生不当教师的原因(主要包括“是那些因素”和“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两个问题)。我使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确定研究问题,与抽样(对象)人群协商好访谈事宜后,拟完了访谈提纲,提纲的内容包括:1、向被研究者说明研究的内容、目的、处理结果的方式、进行记录的可能性,声明不是来论证或评估对方而是来理解对方,被研究者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和保密原则;2、向被研究者了解如下问题:(1)你能不能扼要说明毕业后的这么多年来都做了什么?(2)你觉得你毕业后干地这些工作与师大所学的有什么关系?(3)什么原因使你最终没有从事教师职业?(4)拟在师大读书时是不是就做了不当教师的准备?(5)你当初为什么填报师大?能不能想起当时你在填志愿时是怎样想的?(6)你现在对教师职业是怎么看的?如果现在有机会使你成为一名教师,你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在访谈程中,主要是以上述问题为线索收集我所要的信息,当然在访谈每个研究对象时提问的顺序和内容都有些不同。在访谈中,我取得了受访者的配合,对方一边和我说,我一边作记录。我于1999年10月23日对李某进行了访谈,地点是在他的办公室。1999年10月30日下午在我的住处海苑旅馆对丁某进行了访谈。由于一直约不上张某进行访谈,在去年底只好匆匆地做了资料分析。非常幸运的是,在跨世纪的第三天(2000年1月3日)终于在一家餐厅与丁、张见面了。(庆贺新千年的到来,也为我即将完成一学期的学习任务。)我趁机做了近半小时的访谈,对我的资料分析有一定的帮助。

  在我面对这些访谈记录作分析时,我把访谈提纲中的六个问题的相关材料集中到两个基本问题(即“原因是哪些”和“各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的思考上来。就这两个问题而言,每位受访者的概况不同,在分析中发现,他们各自都有一些本土概念,如我从材料中发现李某的本土概念有“挑战性”,丁某的本土概念有“相互影响”,张某的本土概念有“学业”、“事业”等。整个资料的分析时从这些本土概念的分析出发,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一些判断,来对上述两个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做出研究的结论的。

  三、得出结论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访谈及资料分析,我对高师毕业生为什么不当教师的原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第一,高师生在入学前到入学后,整个大学期间可能没有十分明朗的择业意向。

  由于篇幅限制,不便引访谈片断。这一结论在对三位受访者访谈中都得到了一些印证。李某认为当时年龄小,“很单纯,没有考虑那么多”。丁某虽然说大学毕业时他“希望去政府机关”,但他在大学期间与其女友交往中就择业问题“讨论得少”。而他们入师大都与当时招生政策及考分情况有关。丁某的毕业分配去向是当时毕业分配政策决定的,李某毕业分配的工作单位是他父母联系好的。张某则是继续深造读研究生。

  第二,影响高师毕业生不当教师的因素除了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工作条件以外,还与自身素质(包括性格特征、信念、价值观念等)、家庭意愿、专业方向、恋爱关系的维系等因素有关。

  在我对李某的访谈材料分析中发现,除了受考分、政策、家庭、教师的影响外,高师生为什么不当教师的原因,还包括个人自身素质如性格特征、信念等。当我问到“什么原因使你最终没有从事教师职业”时,李某的回答是“主要是性格决定的”,而且进一步说明,“因为我愿意接受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和工作”。

  就访谈对象丁某而言,他明确指出:“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不高,尤其是在我们县里。”他毕业后当了两年教师,所以他的女朋友在读研究生时也鼓励他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分配时择业又不得不考虑其专业方向所适应的工作岗位及安家问题。从他进师大后,到师大毕业后,再到研究生毕业后,恋爱、婚姻关系的维系一直是影响他择业的重要因素。这在对张的访谈中得到了印证。

  第三,影响高师毕业生不当教师的原因十分复杂,诸因素在高师毕业生择业过程的地位及作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高师毕业生不当教师的原因是哪些,这在访谈材料分析中比较容易把握。然而这些因素在每个研究对象择业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各不相同。研究对象李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前没有明确的择业意向,其择业倾向主要是受家庭、学校方面的影响,而丁某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前或多或少的有过择业倾向,但因当地定向分配政策不得不当上了教师,他的择业倾向与其女友张某交往有关,受父母、学校因素影响较李某要小些。张某在大学期间“只知苦读好书”,后来上完研究生毕业时分配是其专业方向来决定她的工作单位的。李某的工作经历(国企员工??研究所机房维护员??个体户??私营企业经理)塑造了他“愿意接受挑战性的工作或任务”的性格,在自我评价时,认为自己不合适也不愿意再去当教师。丁某工作之初的两年教师生活体验,使他现在还想当教师,是当大学教师,而不是中学教师。他大学毕业后的几次变迁都与其恋爱、婚姻关系的维系有关,从对张的访谈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通过对丁某、李某的访谈及其资料分析,我自己对本研究的效度存有疑虑:其一,访谈中我没有把受访者和我的交谈录音(后来我想过再找他们访谈都没找到机会);其二,是我的访谈使受访者追忆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而且是追忆以往的心境,就算他们十分重视我的访谈而很乐意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露给我,我怀疑未必都是以往的心境,在某种程度上与访谈时的心境有关。这两点是否影响效度?其三,我与受访者是“熟人”、“朋友”关系,是否使访谈获得的信息失真呢?这一点我在访谈时意识到了,而且努力去做了。在我访谈丁某的时候,总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无话可说的状态,但我能理智地分析当时的情境,提出了更进入的话题使访谈继续下去。在结束对丁、李访谈后一段时间后,并对他们两人的材料作了一定地分析后,幸运地与到了张某,虽是短暂的访谈,也是对我的研究效度的一种检验。

  当我对本研究做出结论的同时,我对此问题的思考的到了延续。通过对高师毕业生为什么不当教师这一问题的原因分析,使我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这些大学生(我的研究对象),由于政策导向,使这些大学毕业生不需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择业问题,国家早已给他们安排好了,所以他们在校期间自我完善(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积极性未必很高,起码针对性不强。随着体制转型,他们的择业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的熔炉中,他们的择业观才得以成熟,职业变化比较频繁。如果选择近一两年的高师毕业生或高师在校生作样本来研究,情况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大不一样。因此,现在和今后的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主动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教育浪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