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民办学校中,“培粹实验中学”声名远播。一是这所学校为离退休老教师所办;二是该校办学12年,除最初的两万元开办费外,再没要国家一分钱,毕业的2200多名学生绝大多数考上了大学;三是学校现已拥有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按照校董事会章程,这些财产有朝一日将全归国家所有,“培粹”是怎样走过来的,办学人又是一些什么样的想法?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学校董事长王志昆老先生。
“春蚕到老丝尤秀,蜡炬余辉烛更红。”“一息犹存未敢休,拼将磨血写春秋”。刚落座,记者就看到王老的桌上有一本自编的诗集。王老介绍说,“磨血”是指为办教育舍弃一切的奉献精神。私立明德中学的胡子靖老校长当年曾对辛亥革命的先驱黄兴说:“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指办教育),则磨血之人也。”创办“培粹”,就是以“磨血”教育思想为指导,为民教子,为国育才。
怀揣“为国分忧”的一腔热血,创办省会第一所民办普通高中
1986年,王志昆从长沙市十二中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去市教委职改办任主任。在那几年里,王老几乎走遍了全市的每一所中学。
虽然六十好几,但我们还能做很多事。经过调查,王老他们发现,由于高中学校不够,城区学生家庭要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心情非常迫切。几个老伙伴一合计:我们自己办一所高中,以实际行动为国为民分忧。
可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有的只是平均年龄60好几的5个老大爷,人称“办学丐帮”,要办一所全日制普通高中谈何容易?
好在市政府被老人们的精神所感动,腾出一层楼给他们使用,——“培粹实验中学”就这样正式开办了。
白手起家,其艰苦可想而知。“五老”同29名被聘请来的离退休教师全挤在两间办公室办公。从市教委借的2万元钱,是当初学校的全部“家产”。“曾记10年前,借得荷池寓。济济师生二百余,一片温馨语。岁月逐流云,不怕耕耘苦。姹紫嫣红着意栽,共沐春风雨。”10年校庆期间,一位教师曾作了一首《卜算子》记录这段难忘的岁月。
十二载“磨血”耕耘,2200名毕业生有2000人升入高一级学校
“培粹”2200多名毕业生中,近2000人升入了高一级学校;有23名学生在学校入了党;有5名学生进大学就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
学校从办学之初,就一直坚持办有“青年学生党校”、“青年团校”、“家长学校”。新生入学一年要上“德育三课”:参观雷锋纪念馆;到韶山、花明楼追寻毛泽东、刘少奇的革命足迹;到革命老区浏阳举行爱国主义夏令营。学校提出“学校有名师,培粹无差生”的口号,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即便考不上大学也要让其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一个被称为“打架大王”的学生,被父亲托人送到“培粹”,像有只神奇的手在点化,一年后,该学生考上了电大,后来被一中外合资企业录用。孩子的父亲大发感慨:“把儿子送到‘培粹’真是送对了。”
年薪10万不要,奖金万元捐给学生——人称“二百五”办学
记者在王老陪同下参观学校,只见校园里绿树成荫,新改建的教学楼高大明亮。多媒体电脑室、语音室、梯形教室以及物、化、生实验室一应俱全,学校的固定资金已将近1000万元。“您是千万富翁呢。”记者打趣说。“不是不是。”王老急了,他告诉记者,“培粹”一应校产姓“公”不姓“私”,这确实是一所奇特的学校。开办第一年,尽管资金短缺,但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学,物价局批的收费标准是351元,而学校只收250元,所以后来人称“二百五办学”;后来学校略有盈余后,就开始向学生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让来自革命老区的贫困学生免费入学。
现在,教师们的报酬并不高,但很有工作热情。外校高薪聘名师,但他们坚辞不去。“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的办学宗旨是:鞠躬尽瘁,奉献爱心,为民造福,为国育才。”王老在这方面更是以身作则:高薪聘请他不去;他把奖金给学校作扶贫助学基金;他和同事出差,飞机票住宿费让儿子“报销”……“我不愁吃不愁穿,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王老充满感情地说:“我已把‘培粹’看成了自己的家甚至比自己的家更重要。”“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净土,营造一片绿洲,培育一代新人。”这四句话是“培粹”人的办学理想。
“余年有限,教育有恒;人寿有尽,师魂永存。”“男儿耻作稻梁谋,奉献为荣索取羞。老竹经霜留劲节,换来春色满神州。”王老在从教50年时写了这样两首“明志诗”,这是他和“培粹”师生员工们实际行动的写照。现在,与王老一起办学的29名离退休老师只有5人在岗位上了,王老现在还兼董事长一职,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临别时,王老信心十足地表示,他要和学校校长及全体教职员工一起,把“培粹”办得更加兴旺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