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高丽娅,为了要回自己的教案,把她所在的学校告上法庭,这在基础教育领域,可能是破天荒之举。我们为这样勇于维护自身权益的教师欢呼,同时也为学校打压这样的教师感到愤怒和悲哀。
我们的愤怒和悲哀还来自更深层的忧虑:本应该是文明摇篮的中小学校,现在却成了漠视和践踏知识的场所。
44本教案是高丽娅十多年的心血,是她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智力成果,是她可以奉献给社会的最好的作品之一。然而,这样的知识创造不仅没有得到学校的尊重、鼓励,反而被无理扣压。
而当她拿起法律武器为知识创造讨回公道的时候,却又走到了被迫下岗的边缘。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学校是人类文明的守护神,还是野蛮的制造厂;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学校是在培养健康的社会公民,还是要制造出与文明为敌的后代。
不尊重知识,漠视文明的创造,类似的高丽娅事件在基础教育领域并不鲜见。打开小学语文教科书,你会惊讶地发现,竟然有那么多文章是没有署名的,甚至一些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章,教材编写者也可以不加任何说明地随意删改,更不用说署名和注明出处。属于国家行为的教材编写,都这样明目张胆地不尊重文明成果,无怪乎底下的学校那么猖狂。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与这样不尊重知识的课本一起长大的孩子,一个刚进校门就在耳濡目染种种高丽娅事件的学生,日后怎么可能知道去尊重文明的创造呢?而这样的习惯一旦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这将会对我们社会的进步造成多大的阻力!如今盗版猖獗,学风不正,种种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
有些教育专家曾经告诉笔者,在中小学教学研究方面,我们就非常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比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别人可以随便盗窃使用,甚至可以很容易地被别人拿去变成自己的成果。这样的学风甚嚣尘上,其结果就是阻碍教学研究的创新。
让学生学会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似乎应该是基础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否则,所谓“培养创新精神”,所谓“以人为本”,都将如一句成语所形容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在等级森严、官本位色彩浓厚的学校管理体制中,我们无法乐观起来。
因为说到底,这是对人的尊重的问题,它要求,管理者对人所拥有的所有权利能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但在被权力意识扭曲了的心灵里,还能有这份发自内心的尊重吗?
我们只能呼吁:
教育,请不要与文明为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