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采访时了解到,2004年南京市六城区中学录用新教师考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47所公办学校面向全国师范毕业生招聘的397个教师职位,吸引了1804人报考。
据了解,作为教育系统人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愿报名,凡进必考,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将成为南京市今后录用新教师的方式。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抓好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而且首先要从入口抓起,逐步建立新的历史条件下师资队伍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有效开发的新机制。”
几年来,南京市教育局从制度改革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教师和校长“凡进必考”、“公开选拔”机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未雨绸缪——从制度改革入手,为教师的“凡进必考”创造条件
随着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南京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一直在向前推进并不断深化。“八五”期间,南京市在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考核奖惩制、结构工资制等一系列改革。从1998年起,又全面推行了教师全员聘用合同制的改革。这次改革突破了教师职业终身制,发挥了激励作用,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1999年,教育局新班子上任以后,面临新的形势,决定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在教师全员聘用合同制的基础上,对从2000年5月起新参加工作的师范类毕业生和2001年起新调入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实行人事代理的新机制,新进人不再增加编制。“他们的人事关系一律由所在市、区(县)人才服务机构代理。在试用期间被解除合同或聘用期满被解聘、辞聘的人,就可以直接进入人才市场重新就业。这样就解决了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南京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同志介绍说。
“凡进必考”新机制的实行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是密切相关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统包、统分的机制,并且严格限制师范类毕业生跨系统就业,如果师范类毕业生要出教育系统就业,还要缴纳一定数目的违约金。这在教师数量相对不足、质量相对不高的情况下,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统包、统分开始显露出弊端,新毕业的师范类毕业生从层次、结构、数量和质量上与中小学实际需要矛盾也日益凸显。为此,从2000年开始,南京市在师范类毕业生的分配上,打破了统分、统包的分配制度,实行了计划调剂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分配政策,允许部分富余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跨系统就业,不作任何限制。并决定,从2004年开始,新进教师录用全部采取“自愿报名、凡进必考、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方式,师范类毕业生全部走向市场,以真正建立起一支政治业务良好、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同时,该市从2002年起,全面实施了面向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新补充教师都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所有教师都要持证上岗,拓宽了教师来源渠道,为教师队伍的“凡进必考”机制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校长公开选拔——变“相马”为“赛马”,选出了有真才实干的人
徐传德局长说,教育要有创新、有发展,关键在于干部队伍有活力;选好人、用好人,关键在有一个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在这一点上,南京市教育局对公开选拔干部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1999年年底,南京市教育局向全省公开招聘校级领导干部,当时吸引了全省270多人报名应聘,最终有16人被录用。实践证明,这种竞争选拔的方式不仅使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在探索公平、公正、择优的选人机制方面积累了经验。
2002年年底,该市又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自荐、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将全市13个市、区(县)的83所学校(单位)的93个领导干部职位,面向社会联合公开选拔。最后通过笔试、面试、组织考查等程序的严格遴选录用了71人。这次公开选拔共有1336人报名,1090人参加笔试,279人进入考查。市、区(县)之间的人才交流面达66%,区、县之间的人才交流面达到了22%。
徐传德局长对此次公开选拔给予了总结:首先,突破了市、县(区)之间存在的人才壁垒,对打通教育系统内部人才交流的渠道,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具有积极意义。第二,发现、选拔、储存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了教育系统的人才资源库,为今后选拔任用人才创造了条件。第三,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用人导向,形成了一种凭德才、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用人导向。第四,降低了管理成本和费用成本,并为今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点评
“凡进必考”和“联合公开选拔”是南京市在多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实施的。它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凡进必考”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使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也进一步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领导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机制的实施,打破了过去选人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使有才能的人走上前台。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种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靠背景、关系、人情用人的现象没有了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