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到,要使辨析活动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在开展辨析活动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营造平等互动的活动氛围。
家教指导辨析活动是一种指导者与家长之间双为主体、双向互动的指导形式,其过程是教师(指导者)为一方,家长为另一方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说,要使辨析活动获得良好效果,家长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而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能够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活动环境、与家长形成彼此尊重、心理相容、情感融洽、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使显得尤为重要。虽说教师在学前教育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可能要比家长略胜一筹,但也不可否认,在现今社会,家长的文化层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此,很多家长在对子女个性的了解、教育方法的运用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家长的自我实现需要意识正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人交流育儿经验,希望自己的想法被人承认,但在家教指导过程中出于对教师的尊重等原因,他们又往往欲言又止,不能尽情表达。
为此,在辨析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者必须更新观念,摒弃居高临下、我讲你听你执行的支配型的指导态度,认识到自己与家长之间的平等地位和合作伙伴关系,努力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与家长交流、沟通,站在家长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家长考虑,与家长共商育儿对策,满腔热情地给家长以关心与帮助,从而获得家长的信赖,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应在活动中自始至终抱着真诚、理解、受纳、与家长共同探讨某个问题的态度,认真听取家长的发言,对家长的观点不时给予肯定与赞赏,从而在教师与家长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前提下,使辨析活动顺利展开,获得良好效果。
二、明确目标,将辨析讨论引向深入。
家长辨析活动是幼儿园家教指导形式的一种,其活动目标应服务于幼儿园家教指导工作总目标,且与总目标相辅相成的。因此,指导者在开展辨析活动前应依据总目标,联系活动主题,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活动目标,并了然于胸,从而在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家长展开讨论,为目标的有效达成而努力。
例如,在我园家教指导的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等思想,树立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而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把孩子送进艺术幼儿园的家长们,在对幼儿进行艺术培养方面的观念上尚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有80%的家长希望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有50%的家长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却很少有人谈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问题。而且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艺术培养要求过高,希望孩子所学的内容进度越快越好。很明显,在这样的家教观念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的。为此,我们依据总目标,把“如何看待幼儿的艺术培养”定为辨析活动的主题之一,并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指导家长认识:对孩子进行艺术培养,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艺术家,而应以艺术教育为手段,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帮助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艺术培养,做到既重视培养又不过高要求,急于求成,并能在艺术培养过程中以启蒙为主旨,以兴趣为先导。
当然,目标的制定虽然给活动指明了一定的方向,但要使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指导者还应对目标有个清晰的了解与把握,明确辨析讨论的深入程度与目标达成的关系,从而在辨析活动过程中引导家长逐步达成目标。
例如:在“要不要让孩子时时处处争第一”为主题的辨析活动中,家长们围绕着“要”与“不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自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从表面上看,活动的目的已基本达到。但指导者感到离我们的目标--要求家长能够辨证地看待“争第一”尚有距离,于是她又进一步引导:“刚才大家谈得很好,但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提出一定要让孩子争第一的家长认为,如果对孩子没有要求,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孩子将缺乏进取心,国家也难以培养众多优秀的可用之才;而提出不一定要让孩子争第一的家长则认为,一味要求孩子争第一,会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过大的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这些看法您是怎么想的,又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争第一呢?”从而促使家长更为深入地思考,得出“争第一要根据孩子的能力与特点”、“争第一更要注重过程”、“争第一关键是要引导孩子超越自我”、“在引导孩子争第一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心态”等结论,使活动更具实效。
三、积极参与,灵活恰当地运用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作为教育对象的家长,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现今的家长文化层次大都较高,在教育孩子方面亦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与方法,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不是学前教育的专家,在家庭教育的某些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困惑,渴望或需要得到别人的指点和帮助。况且,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又导致家长们的层次参差不齐,因而在辨析活动开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冷场、偏题、东拉西扯、泛泛而谈、不达要领等现象,且更有个别家长观念比较偏激,又不肯接受别人的观点,有时会使活动面临僵局。遇到上述现象,如若指导者贸然打断家长的发言或断然否定家长的想法,将会损害家长的自尊,使他们觉得很没面子。但如若指导者不作任何牵引与表态,又将影响活动的效果、质量,使目标难以达成。所以,指导者必须考虑家长的心理、心态和接受方式等诸多因素,采用合适、恰当的指导策略,既能引导家长将讨论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又能保护家长自尊,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这其中,把握好牵与引的度非常重要。因此,指导者除了在活动前理清思路,设计好讨论的关键问题外,还应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并根据家长在辨析讨论时出现的不同情况,灵活、机敏地做出不同的反应。
(一)当活动开始,指导者提出辨析的话题组织大家讨论,而家长由于一时拘谨或没准备好等原因出现冷场时,主持人可采取:
1.鼓励、暗示某位平时较善于表达的家长带头发言;2.谈谈自己在与家长接触中了解到的某位家长的想法,然后用“也许您讲会更清楚”来请这位家长继续表述下去;3.作为一个发言人,联系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以此引出家长的发言,使活动开展下去。
(二)当活动进行过程中,个别家长东拉西扯、泛泛而谈时,指导者可首先有礼貌地向这位家长暗示时间,使他意识到自己发言的时间过长,从而尽快结束。然后再简略表述这位家长切题部分的内容,请家长围绕主题继续开展讨论,从而避免再出现偏题现象。
(三)当部分家长之间在辨析过程中观念冲突明显,且双方相持不下,出现僵局时,指导者可首先对双方参与的积极性表示肯定,然后找出双方发言中大家能够接受的观念,亦可由主持人或请其他家长对争论的焦点表述一下自己比较客观、辩证的看法,求得大家的认同,既调节会场气氛,又使活动按预定目标开展。例如:在一次有关“友好活动小组”的辨析活动中,对“孩子的伙伴来家玩,家长是管得宽一点还是严一点为好?”这一问题,家长们各抒己见,相持不下,于是,主持人便在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以参与者的身份,表述自己的看法:宽与严其实各有利弊,关键在于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并注意把握好其中的“度”。在此观点得到家长的认可后,主持人又把话锋一转,引导家长投入下一问题的讨论,从而较好地发挥了牵引作用。
当然,要做到在辨析活动中把握时机,适当调控与牵引,对于指导者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它需要指导者在活动前:加强学习,汲取、了解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信息;注重调查,知晓家长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掌握第一手资料。活动中:集中注意,倾听家长的表述;积极思考,迅速将家长的观念与想法提炼、归纳;及时调控,对家长的发言作适当的牵引。活动后:注意观察,引导家长实践自己的选择;认真分析,探究家长的实践行为成功与失败之原因,从中找出新的问题,确立新的目标……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辨析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才能使辨析活动获得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