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建国后,历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全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常委,特级教师。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班主任工作札记》、《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等。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
霍懋征,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60年。1956年,她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
2004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来到霍懋征家里,看望这位为小学教育奉献了毕生精力的83岁的老教师。
2004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看望霍懋征
大学高材生 执意教小学
霍懋征,1921年9月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山东济南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幼小的霍懋征亲眼目睹了那份美好的师生之情。
1943年,作为北师大数学系的高材生,霍懋征面临毕业的抉择。“学校让我留校教书,我说不。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小学老师最光荣。”就这样,她来到了北京实验二小。
20世纪50年代初她被借到教育部去编写教学大纲,“4年后编完了,审完了,教育部要留我,但我还是坚持回学校。后来全国妇联调我去,我也没去。”
两次人生重大打击
1962年的一天,她正在上课时,学校通知她22岁的二女儿病危。她不忍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丢下,等下了课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断了气。
1966年“文革”中,霍懋征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被关押,被监督劳动。
有一天,工宣队通知她可以回家看看,她还挺高兴,心想终于能看到孩子们了。可一到家门口她就惊呆了:13岁的儿子躺在血泊中,已经死去。15岁的女儿在旁边吓傻了,屋子里被抄家者翻得乱七八糟。据说儿子是在外面被红卫兵用三棱刮刀扎死的。
她不顾一切地扑到儿子赵鸣身上,号啕大哭。
儿子死了,霍懋征悲痛之余,想的却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那些思想畸形、行为扭曲的学生们。这位数学系的高材生,此时暗暗做出一个决定:“如果有朝一日还能重返讲台,我一定改教语文,语文教学重在育人。”
当年的淘气包说:“娘啊,我的亲娘!”
“60年来我没丢下一个学生,全部成才了。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有个叫何永山的学生,母亲是街道工厂的工人,他从小顽皮,根本无心学习,留了两次级,校长决定把他送工读学校。霍懋征听说了,立即去找校长,说:“把这孩子交给我吧!”
她先观察小永有什么优点。噢,这个男孩比别的学生大两岁,有劲。于是她说,小永啊,从学校校门到东楼这一片,是咱们班的责任地段,我想成立个清扫小组,你来当组长好吗?小永一听高兴得跳起来,他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当个官呢!于是每天他早早地来和老师同学一块儿扫地,扫得很认真。师生关系就这样拉近了。
小永没钱在食堂包饭,霍懋征就掏钱给小永在学校包了饭,还让他当“饭长”,负责给大家领饭、分饭。通过为大家服务,小永和同学的关系不那么僵了,他也不再胡闹了,大家慢慢接受了他。
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04年春节后的一天,霍懋征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娘啊,娘,我的亲娘啊,您答应我一声!我找了您十几年了。”霍懋征吓了一跳,说请问你贵姓啊。“我姓何。”“噢,是小永吧?”原来何永山的工厂早年迁到外地,他回北京后因为霍老师搬了家,很久没有找到她。50多岁的何永山,已是个即将退休的技术员。第二天他就带着爱人孩子来看望霍懋征。
如今霍懋征每天仍坚持工作十小时,她说:“我现在正在准备对老师们搞培训,一个一个地教:为什么我从教60年一个学生都没丢下,等等。我愿意把我的体会赶快告诉老师们。” (《人物》符德新 文)
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做像母亲那样的好老师
霍懋征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她的母亲是一位深受学生敬爱的中学老师。母亲与学生之间那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令霍懋征自幼就对将来成为一位好教师充满了向往。
1943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作为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但她选择了到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共和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在小学的校园里和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国宝”。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借调”;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
霍懋征:用爱成就事业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年6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1966年6月,她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
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霍懋征的座右铭。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高干子女和普通市民的孩子兼收的学校。霍懋征一视同仁,而且把爱更多地倾注在那些基础较差的淘气的学生身上,以及那些贫困的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带着去看病求医,为学生买药、送饭;学生家庭有困难,她就自己掏钱为学生买午餐;学生踢足球,没有鞋穿,她在比赛前夕为同学送去短裤、球鞋;学生的父母因公调外地工作,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食宿……一个名叫何永山的男孩,是全校有名的淘气鬼。只要他在班上,老师就无法上课;只要外宾来校参观,就得派专人看管,学校决定送他去工读学校。霍懋征对校长说:“把他交给我。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他还要一辈子做人呢!”把何永山领回班后,她仔细分析这个孩子的长处,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在霍懋征的关心和感召下,何永山课上不随便说话了,课下也不胡闹了,上课的老师们都夸他变好了。
霍懋征主张对学生要坚持做到“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每一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让霍懋征深受启发,随后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向学生提出了10点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霍懋征认为,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以身作则;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老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待人接物,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
教学几十年,她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气,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待自己冷静下来再解决。她说:“教师向学生发火,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对学生要严格,但不是严厉。”
霍懋征的心愿:支援西部基础教育
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说起霍老师的育人方式深有感触:“霍老师不仅以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给我们学识,更以她的爱心,以她真切的举止教育我们成人!”
在奉献中获得幸福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60年感到无悔。
1998年,霍懋征从教育教学第一线退了下来,但是她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先后到新疆、甘肃、贵州、广西、内蒙古做教育考察,向西部教育工作者介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传递最新的教改信息、教改动态和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交流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宣传良好的师德典范,把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西部的教育。
霍懋征说:“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加倍努力,为支持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