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 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为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他总结出“懂-记一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少年“记得快,忘得快”的普遍现象,根据“机械识记要以意义识记为基础,意义识记要以机械识记加以巩固”的理论,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设计教学法”。又适用遗忘曲线的原理,“利用教学卡片设计了连续复习和间断复习的教学环节,大大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并使得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印迹中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地完成了较扎实的积累”。
为使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知识,宁鸿彬除了抓住“指导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两个关键外,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融洽了师生关系,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用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把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任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认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 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一质疑一理解一概括一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 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大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大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人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抬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
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宁鸿彬简介: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36年生。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别后,即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近年来,他坚持语文教学的实验、改革。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大多收集在《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一书中。他多次外出讲学并择要摄制成录相片,在中学语文教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创“卡片辅助教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