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1982年在《语文教学通讯》第二期上发表了《重在点拨》一文,正式提出“点拨法”。“点拨法”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点拨法”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语文点拨教学法?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可见,蔡澄清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加以创新的产物。蔡澄清就点拨法的指导思想坦言:“‘点拨教学思想’不是我的创造和发明,我只是一个竭力的倡导者和躬行践履者。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他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贯串着‘点拨’这根主线,都闪现着点拨教学思想的光芒。我提出‘点拨法’的目的在于总结前人的思想,结合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对符合我国汉语文教学特点的点拨教学理论作一个初步的系统的整理,从而使现代语文教学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点拨法’的立足点在于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和学习实际,具体落实启发式教育原则”。
“点拨法”汲取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形成了“点拨”法的理论体系。
1. 哲学基础
哲学是一切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原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点拨法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习主体身上,注重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只有学习者本身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点拨才有实效,学习者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心理学基础。
点拨教学十分注重"激趣与得趣"。强调教学应注重学习心态的变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隐含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要形成沟通和融会,因此,在点拨教学中对学习情感的把握与调控是重要的一环。学生与教材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总是要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感应,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体验。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双方发生这种交互感应。点拨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变化与调控,而且注重教师本人教学心态的调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本人也需要将自身的常态平静的心理向变态兴奋的心理状态引导与推进。只有通过并实现这种转化,语文教师的心理才能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课文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汇于一体,趋向一致,才能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
3.管理学基础。
“规则运动”是管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蔡澄清将“规则运动”引入教学管理。认为点拨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让学生“入轨”、“入规”、“入门”。教有教的规则,学有学的规则;读写听说方法中最基本的还是它们各自运动的规则。学生无论起点有多大差异,作为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上规矩”,逼着自己按规矩办事,日子久了,便习惯成自然。这便是“入规”与“脱规”的辩证关系。
(二)“点拨法”的实施
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蔡澄清总结了实施“点拨法”的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障碍,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实施点拨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三种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抓住教材的三项内容(重点、难点、疑点),从三个方面(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实际),通过三条途径(通过画龙点睛以掌握知识要领;通过举一反三以实现能力迁移;通过启发讨论以求得教学相长),达到三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具体操作方法,蔡澄清从5个方面作了概括:
1.依纲据本,因材施教。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基本依据。即教师要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课本提供的教学内容,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点拨和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2.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最重要的要求,也是点拨教学的精髓。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叼丰 作用 .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机遇,给予引导,针对需要,及时点拨。
3.点其要害,拨其迷障。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通过点拨,拨开迷惘,排除故障,化难为易,拨疑为悟,豁然开朗。
4.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要针对疑难,有的放矢,巧施点拨,片言居要,点石成金,举隅推导,闻一知十。
5.提高效率,发展能力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宗旨,也是点拨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结果。实行点拨教学,教师一定要着眼全局,高屋建瓴,精心组织和驾驭教材,改革传统教法,突破难关,主攻要塞,力忌全面讲授,全盘灌输;学生要成为活动主体,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强化训练,发展智力,学以致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真正实施点拨教学的必然归缩。
至于实施点拨教学的过程,蔡澄清按照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运动的发展进程将它概括为: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口;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口。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准备阶段(第1、2步)、实施阶段(第3、4、5步)、发展阶段(第6步)共三个阶段。就课堂阅读教学的点拨实施过程,蔡澄清还提出如下的环节和步骤:1.导入性点拨;2.研究性点拨;3.鉴赏性点拨;4.反馈性点拨;5.迁移性点拨等。至于实施点拨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蔡澄清则认为可以百花齐放,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是能发挥点拨功能的方法与技巧,皆能为我所用,不必定于一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可见,点拨教学在教法上的包容性。
纵观“点拨法”的提出、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它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点拨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作用,至今有其现实意义。点拨教学法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蔡澄清,1934年生于安徽,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曾任教于芜湖一中,现任中语会学术委员、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语文点拨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青语会学术顾问、安徽省中语会副理事长。曾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芜湖市优秀党员和劳模、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述一览:
1、《重在点拨》,《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第2期
2、《点燃主动探求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引爆剂》,《语文教学方法论》,北京出版社,1991年
3、《全面认识和正确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2、4期
4、《哲学阳光下的花朵——教坛沉思录》,《中学语文》,1993年第6期
5、《谈语文点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2期
6、《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2期
7、《年段分科教学实验简述》,《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经验选》,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8、《〈杨修之死〉备课指要》,《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第2期
9、《〈岳阳楼记〉微型教案》,《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散文单元教学导引——散文教学的点拨艺术》,《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7期
11、《〈祝福〉教学二题——小说教学的点拨艺术》,《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2期
12、《一题多作,发展智能——单元作文教学种种》,《语文战线》,1982年第3期
13、《“一题多作”系列写作训练作文题设计》,《语文学习》,1986年第6期
14、《综合考查,重在能力——一份试题的说明》,《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
15、《高考语文综合测试题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1年第5期
16、《鲁迅小说教学漫谈》,
17、《也谈一点看法——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问题的研究》,《安徽教育》,1978年第11期
18、《全国特级语文教师教案》(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19、《标准化训练与能力培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8年
20、《初中作文题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21、《全国特级教师汇编学习指南·高中语文》(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学生辞湾·高中卷》(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3、《中学语文教学论》(合著),语文出版社,1994年
24、《中学现代汉语》(合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