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2日,隆冬的北京分外寒冷。北京大学校医院一间普通病房里却充满着温暖和欢乐。得知许久不见的老师会在校内做一个血常规检查,学生们都冒着严寒自发赶来看望。病房的窗玻璃蒙上了暖暖的雾气,老师身着大红毛衣,头戴深灰暖帽,眼神和蔼,面庞慈祥,他问着身旁的每一个学生:“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开题报告做得怎样了?”
这位和学生在一起的老师,就是48岁的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孟二冬。去年春,孟二冬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时,病倒在讲坛上。治疗期间,他仍然坚持指导学生。得知老师病重的消息,很多学生在网上发帖,祝愿孟老师早日康复。
“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新疆”
2004年3月1日,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还不到一年的孟二冬,来到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开始为期8周的支教工作。
3月8日,支教的第二周,孟二冬发现他的嗓子开始沙哑,并且一天比一天厉害,还常伴着剧烈咳嗽。他到校医院打完针、吃完药后,仍然坚持上课。学生们发现,课堂上孟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后来不得不用麦克风。
除了给石河子大学中文系2002级138名学生讲授《唐代文学》必修课,孟二冬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的选修课。此外,他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与中文系的教师座谈,为推动石河子大学中文学科建设出谋划策。
2004年4月26日,当孟二冬倒在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时,在座的中文系02级130多名学生不知道,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正挤压着孟老师的气管,使他难以发声;挤压着他的食管,使他难以下咽。孟二冬忍着巨大病痛,坚持完成他作为北京大学对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计划的老师每周10学时的教学任务,没有休息一天,一直工作到完成双方协议计划的最后一课……
2004年5月2日,孟二冬被紧急送回北京。当得知孟老师患了重病,石河子大学的许多师生都被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动得失声痛哭。他教过的138名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精致的留言簿,每个学生都写上了自己的祝福,寄给了病榻上的孟二冬。国庆节期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师生自发捐款,他们在慰问信中写道:“您对事业的执著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获益终生的财富。”
生病期间,为尽快恢复体力,孟二冬还坚持锻炼,每隔一周由爱人陪同前往爬山。他常说:
“等病好了,我再去新疆!”2005年12月,孟二冬的病情越发严重了,癌细胞扩散到他的脑部后,生命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孟二冬委托自己的博士生刘占召去新疆继续讲授唐代文学的讲座,与学生座谈博士论文:“他们最缺的就是学术交流啊!”随刘占召到新疆的,还有孟老师自费为学生们制作的200张古籍资料光盘。
“他为人清正刚毅,治学勤勉踏实”
“清正刚毅,勤勉踏实”,这是孟二冬教授的导师、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对他的评价。1981年,袁行霈先生第一次见到孟二冬时,孟二冬还是作为安徽宿州师专的教师来北大中文系进修古代文学。1985年和1991年,孟二冬分别考取袁行霈先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在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从1994年到2001年初赴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前,孟二冬一直是袁行霈先生的得力助手。
“清正是说他在为人上很有正义感,是非分明。他从不随波逐流,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那就是凡事以工作为重,教学、科研、指导学生都是他的工作,所以他总是把这些放在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袁行霈说。
“二冬是个坚强的人,是个硬汉子。”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孟二冬历经三次大手术,可心态依然坦然豁达,精神仍然乐观饱满。第二次手术后,他刚恢复一点体力,就前往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发表评论时,他用喑哑的声音一讲就是40分钟。开颅手术的前几天,他坚持到系里参加学生迎新会,和新来的学生们见了面。这也就是袁行霈先生说的“刚毅”。
不论清正刚毅还是勤勉踏实,这两者体现在孟二冬的身上其实都是同一的。所以他对待学生会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事无巨细地关心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成长状况,尽己所能地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他对待学问会自得其乐,甘之如饴,把学问当作一种人生境界去追求。“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孟二冬教授不仅做到了这点,而且是心情愉悦地做到了。
对于妻子耿琴来说,孟二冬留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笔直的背影。“这么多年来,他都是深夜12点多睡觉,早上4点多就又起来了。所以,每天我睡觉前看到的是他在书桌前坐得非常笔直的背影,早上一睁开眼,看到的又是那个笔直的背影。”
正是这种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对治学的极端勤勉,使孟二冬在学术上成绩斐然。他的博士论文《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被许多专家认为是奠定了他学术地位的代表作。袁行霈在评价这篇论文时说:“任何一篇论文所提出的论点,都不一定能得到学术界所有人的赞同,但是二冬在以上两方面的开拓,是无论谁也不能忽视的。”后来孟二冬经过7年潜心研究写出的《〈登科记考〉补正》,也印证了当年专家们对他的判断。
在那7年里,只要没有课,早上8点,孟二冬便准时拎个水杯到图书馆古籍资料室查阅资料,每天与馆员一起上下班,最终完成了上中下三册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登科记考〉补正》最终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体现了孟二冬在学术上求实和创新两个方面的特点。“创新必须求实,”著名学者温儒敏教授说,“没有孟二冬近十年中凭着求实的精神,对一部部古籍的查阅,一个个条目的考证,就不可能最后写出这部在文学界和史学界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巨著。”
“做孟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事”
在北大中文系,孟二冬的课是最不能落的。虽然现在因为气管与食管的恶性肿瘤,孟二冬几乎说不出话,但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记得:他在课堂上神采飞扬、谈笑风生,他讲课时嗓音洪亮,有时哪怕是教室的门紧闭着,也可以在楼道里听到他抑扬顿挫的讲课声。课堂上,他生动的讲述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在北大中文系,上孟二冬的课也是最累的。因为,每一次课孟二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考证、误收的资料也不会遗漏。学生们生怕会落下些什么,在课堂上贪婪地记录着。在《诗歌研究》这门课结课的时候,孟二冬对学生们说:“辛苦大家做笔记了。”03级硕士生赵乐感叹说:“我们也只是记笔记,而孟老师则是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替我们找到这些资料,工作量得有多大啊!”
孟二冬就是这样毫不吝啬地将他全部的爱倾注给了学生。
他从不对学生发脾气,但对学生却非常严格。凡是他参加各种学生考核,无论学生论文有多长,他在考核时都会在文章中夹着密密麻麻的小纸条,每章每节都有。这些纸条里有一些是对论文的想法、构思方面的建议,有一些则把每一页的错字都标出来。
03级博士生刘占召还记得,两年前的冬天,孟老师为他批改《杜诗译注》这门课两千字的作业笔记,由于版本有一些错漏,刘占召作了一些说明。拿到作业的时候,刘占召发现,每一处错漏孟老师都给出了更具体的标注并鼓励他:“这样做很好,做学问就要仔细些。”身教胜于言传,孟二冬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
今年刚刚入学的05级硕士生蔡丹君,9月10日去医院看望孟二冬时并不知道老师的病情。医院里,孟二冬见到蔡丹君的第一句话是:“真对不住你们,你们一开学我就病倒了。”就这样,一个多小时里,孟二冬一边输液,一边聊天,从学习方法到人生理想,给蔡丹君上了令她终身难忘的研究生的第一课。而孟二冬是第二天就要做开颅手术的人啊!
从内蒙古来的赵乐刚入校时很想家,孟二冬知道这个情况后,经常请赵乐到家吃饭,有时还跟他开玩笑:“我家就住在京包线旁边,每天可以听到内蒙古火车进京的声音呀!”赵乐心里暖洋洋的。在开颅手术之前,孟二冬听到学校畅春新园落成的消息,打电话要求去“看看同学们的新家”……
“他是一个坚韧、坚强的英雄”
2004年5月,孟二冬从石河子到北京进入北大医院胸外科就治时,正常人的气管可以通过一个手指,而他的只剩下2至3毫米了,他的呼吸极其困难,随时有窒息的可能。
“这是我见过的情况最重的急诊病人。”胸外科护士长王玉英说。由于食道肿瘤侵犯了气管,手术将要切一段食管将胃上移以代替食管,还要切一段气管,然后将气管对接缝合,肿瘤周围的大血管更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另外,麻醉诱导将会使病人丧失自主呼吸,如果插管不成功病人将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好像下一口气就会喘不上来,就怕他去手术室的路上咽不下一口气。”北大医学部副主任刘玉村教授回想起那时惊心动魄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孟二冬没有喊一声疼。
手术进行了12个小时。手术结束后的五天五夜,孟二冬在重症监护室,这五天五夜的痛苦只有孟二冬自己了解:胸腔打开后被钢丝捆住了,手术后的伤口长40多厘米,麻药过后的疼痛撕裂了伤口。疼痛的汗水浸湿了床单、枕头、被子,孟二冬一声不吭。五天后,当他被推出重症监护室时还带着微笑,推着他的护士情不自禁地说:“孟二冬真棒!”手术后的十八天里,孟二冬滴水未进,第十九天咽下第一口水他竟用了二十四个小时——他已经不会咽,也不知往哪里咽了。
2004年5月、2005年1月、2005年9月,孟二冬进行了三次手术,第三次还是开颅手术。“谁都愿意接诊这样的病人,因为他从不给医生添麻烦;但谁都不愿意接诊这样的病人,因为他一声也不吭,所以医生很难了解他正在经历的疼痛。”刘玉村回忆说:“他是一个坚韧、坚强的英雄。”
“孟二冬是个英雄!”北大医院李简教授说。手术后,化疗导致他恶心、浑身无力,不能吃也不能睡。但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即便如此,他还坚持每天练习书法、研读学术著作。他经常写的八个大字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他跟身边的人说,如果对死有遗憾,那便是没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与自己的学问在一起。
他微笑地对待人生
每一次被推出手术室时,孟二冬都是微笑的,正如他从始至终微笑地对待人生。
2005年5月,进行了两次手术的孟二冬报名参加北大全校运动会的跳高和跳远两个项目。“他热爱生活,在生病前后并无两样。”北大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说,“疾病使他的身体消瘦了,但他的精神没有任何变化。”
热爱运动的孟二冬从来都是一双布鞋进阅览室,一双球鞋进操场。今年夏天,孟二冬还与学生们一起在五四体育场踢足球。
孟二冬一家三口,给熟识的人留下的感觉总是很温暖、很和睦。“一家人话都不多,但只要你接触久了,就能感觉到他们之间非常和谐、非常温暖,甚至能感觉到他们心心相通。”曾在44号筒子楼里与孟二冬为邻的小杨动情地说道。
孟二冬生病之后,在首都师范大学读大四,并且已经报考了首师大研究生的女儿几乎每天都要回到几十里外的西二旗家中陪爸爸。孟二冬非常热爱体育锻炼,回到家里,女儿就会陪着爸爸一起运动。她说,父亲给她的,很少是直接的言传,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爸爸从来不会左右她读什么专业,但是爸爸做学问的坚持和勤奋,却一直都是她的榜样。
2004年12月24日,孟二冬和妻子一起送给了女儿一张贺卡,看着爸爸用隽秀的钢笔字写成的“行成于思,业精于勤,然后心想事成。爸爸嘱”,一年多来从未在爸爸面前掉过一滴泪的女儿不禁眼眶一热,她说自己从爸爸身上学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感触最深的就是他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这些都将成为她一辈子的财富。
这两天,孟二冬家的阳台上又多了一盆花,那是孟二冬用葫芦的种子种出来的。“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就可以搭一个葫芦架子了。”孟二冬微笑着说。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当阳光透过花丛照进屋里的时候,仍让人感受到阵阵暖意。当心灵像阳光一样灿烂、明媚的时候,春天就会如约而至。
短评:人民教师的伟大境界
孟二冬的事迹有许多感人之处和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地方。他为了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呕心沥血;他甘于寂寞,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做学问;他珍爱生活,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乐观向上……但还有一件看似平常和细微的事情,却也是难能可贵的,那就是,他把学生放在心上。
他支教新疆回内地在医院治疗期间惦记着学生们,关心有没有老师接他的课;他深知新疆的学生学习资料欠缺,托人把自己自费为学生们制作的200张古籍资料光盘带去;他开颅手术的前几天,坚持到系里参加学生迎新会;他对每一位自己负责的学生论文都认真地作出批语和建议;学生想家的时候,他请他们到家里吃饭;过年的时候,他给同学们做红烧肉;他住院治疗,学生们去看他,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真对不住你们,你们一开学我就病倒了”。
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体现出的是孟二冬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境界。把学生放在心上,是教师的伟大境界。因为党和人民把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交给了教师,在教师的一切人生和事业追求中,关心学生、爱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是最美的品德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