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要求教师的配备按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加大专业课,尤其是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师的比例;要求教师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
但是,我国目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其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积极性不高。它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导致高职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最主要的是客观上的原因:其一,社会地位低。目前,社会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崇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也就有了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职教教师(当然包括高职教师)是低层次教师。其二,待遇不高。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主要靠学校自筹资金。“生源即财源”,有了学生才有收入,由于人们鄙视职教,家长不想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到高职学校,学生也不愿来校就读,结果是生源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教师待遇也就上不去。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低下较严重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学历偏低。如今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三改一补”转型而成,所谓“三改一补”就是四条办学途径:一是改革高专,特别是将高专办成规范化的高职;二是通过现有职业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提倡联合办学;三是将有条件的成人高校办出高职特色;四是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这些转型类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正如朱容基总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教师必须是研究生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师法》要求全部达到本科学历的任职资格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据资料统计,在教育比较发达的江苏省,高职教师中本科生才达到68.67%。作为经济尚不发达的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连这个比例也没有达到。
3.动手能力不强。无论是“三改一补”转型的高职院校,还是民办高校、甚至重点大学所办的二级职院,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23.9%。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4.结构不合理。在部分高职院校当中,理论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根本无实习指导教师,甚至连专职理论教师也没有,这一点在二级职院表现尤为突出。我省某大学一位教授在我校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如是说:“高校办高职教育实在难以办出职业特色,办高职教育不是我们的专长。我们教授是上午为研究生上谋,下午上本科班的课,到了晚上就给高职班上课,实在是精力不济啊。”
5.知识更新不够。“三改一补”类高职院校由于生存危机,资金紧缺,而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作为重点大学、一般院校、民办高校过去也只是把高职教育作为创收主渠道,而忽略了教师知识的更新。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也就不高。
6.职称评定政策不配套。目前,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 由于上述因素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障碍,我们必须克服诸多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职教育顺利向前发展。
1.转变观念,消除歧视。破除鄙视高等职业教育陈腐观念,需要舆论支持。要通过各种媒体和不同规格的会议,加大宣传力度。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关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前不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是对职业教育最有力的支持,但还应加大监督执行力度。高考招生时,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本科同时录取,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应与高专一起录取,不能分开进行。在高校扩招中应扩大的是高职招生人数,因为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应用性高等技术人才。高职生因为采取的是“双证书”制度,毕业后基本能顶岗上班,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缩短了适应期,因而在企业考核合格后应上浮工资并取消见习期,如果达不到,至少应保证虽不同工,只要是同级就应同酬,即技师应拿工程师工资。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才会使人们真正转变鄙视职教的观念,从而转变社会歧视高职教师的现象,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政府还应加大投资力度,在保证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教师劳动报酬,提高教师经济地位,以便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教学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