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加快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成为人们期待与热切关注的焦点。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已走过近百年历史的高师,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支撑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对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高师专业设置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也更加显露出来,教师教育多元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则成为时代对高师教育与时俱进的呼唤。
其实,在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教师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已得到人们比较普遍的认可,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实现综合化?综合化怎样才能走得健康?
在我国现有的221所师范院校中,许多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在数量上已超过师范专业;一些近年来合并组建的综合大学,仍保留着师范教育的职能;而一些著名的综合大学也开始主动向师范教育靠拢,对其投以热情和努力。应该说,这种综合化已在进行之中。
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目标是成为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许多高师院校的进一步改革也在酝酿之中。
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相对稳定的一批高师院校仍将长期存在。对于不同层次的高师院校来说,改革不可能整齐划一,更需要的是积极探索与实践。但是,所有高师院校必须有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高师院校自身改革的双重任务,很值得我们思考: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适应教师专业化的更高要求,并应对综合性大学的竞争;
如何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日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提高自己综合的办学实力,以求可持续发展。
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综合化最重要的不在专业而应体现在课程上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教育的难点问题也都集中在这里。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培养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国家必须建立一批研究型的师范大学,对教育改革进行研究,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方法,直接参与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是必然的,因为师范院校的专业都非常“古老”,通过这种“古老”的专业难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因而专业设置必须拓宽,但不能再重复传统的专业,必须开办走在社会与科技发展前沿的专业。
史宁中校长特别强调,综合化最重要的不在专业上,而应体现在课程上,要把每一门课建设好,给予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既可选择师范专业的课程,也可选择非师范专业的课程,由此逐步在师范大学中把师范与非师范打通。当然,这种改革难度很大,估计需要10年左右时间,但现在就要着手做。
史校长说,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每一门课建设好,既要考虑课与课之间的衔接关系,又不能依赖性、系统性太强。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不学这门课就不能学下一门课,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知识面狭窄,就业适应性差。而在“知识爆炸”和培养模式变革的今天,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对课程进行根本的改革。
曾为“小教本科”教师讲数学课而先后读了40多本参考书的史宁中校长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之内,而不在学科以外。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应该认识到,知识本身只是作为一个载体,教师的思想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某一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比如,我们培养的教师到高中教数学,不仅仅是要学生懂得勾股定理、三角函数,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运算、预测、运筹的能力等。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这对教师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他应该了解本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知识结构。
史校长说,社会上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比师范大学学生水平高。对此应该进行分析。不可否认,过去师范院校学生入学时就与综合大学学生有差距,而一些综合大学毕业生,往往是由于家庭出身等历史原因的限制而从事了教师职业,他们恰恰有能力和才华当好教师。而现在的形势已经变化,东北师大的录取分数已超过重点综合大学,在教学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比过去质量高,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同时史校长也认为,培养未来的中学教师并不要求一定是尖子生,而应是中上等学生,尖子可能并不适于当教师。
史校长说,师范大学必须从学科建设这个更高层次上去抓教学改革,过去总是把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对立起来是不对的,不能总停留在一些传统的做法上。比如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建设,过去总是强调,培养中学教师基础实验很重要,中学需要做什么实验就让学生做什么实验。但现在我们认为,如果做过了高层次的实验,一般性的实验自然会做,那么,我们就应该建立一些研究型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所以,东北师大最近投入了近1300万建设这样的实验室。再如所有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共同课——教育学和心理学,多年来一直因其空泛和脱离教育实际而不受欢迎,在东北师大已变成四门课,即青少年心理学、学校教育学、教学科研方法和课程与教学。
南京师大副校长朱小曼教授:综合化发展是趋势但必须走得健康
在不久前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小曼《走综合发展之路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的发言及南京师大近年来的改革,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早在1994年,作为南京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曼提出“情感人格型师范教育的建构”,希望师范生包括教师的情感人格素质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前在俄罗斯的经历给朱小曼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说,俄罗斯教师培养注重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人文理解,这种气氛与传统并没有因为国家的动荡而受到丝毫影响。我们所看到、感受到的仍是文化,是重视人文理解的教育,其教师培养需考查一个人对人文理解的能力,并有各种办法来鉴别和考查这种能力。而我们,除了分数就没有更高明的东西可以考查人了。
她认为,教师缺乏这种素质,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对教育没有热爱之情,就不可能自主地从事教育工作,只能是给他什么知识就传授什么知识。一个自主型的教师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教育。但我们从制度上,从培养体系上都无法保障培养这样的人。至今,虽然在政策、制度和评价体系上仍未解决,但人们在意识、观念及认同感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改革的背景,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