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教育部项目组负责人谈中考制度改革走向
2005-11-17    

字体大小:

  问:目前社会上对考试制度有各种说法,坚持现行做法者态度很坚决,同时要求改革的呼声也十分强烈,请结合课题项目研究谈谈该如何正确认识考试制度?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由于各种人才等级制度考试的纷乱,造成人们过于关注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却忽视了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功能,这必然导致把考试制度神圣化,赋予其太多责任和内涵。当高分考生不被录取时,舆论界首先想到的是学术腐败问题,而不是考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全面,是否适合被录取,这样就偏离了考试制度录取人才的正常轨道。过于强调考试的反腐功能,甚至赋予其一些完不成的任务,必然会导致考试制度的僵化。在选拔人才上,考试不是唯一途径,我们应对考试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问:教育部“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科研项目已经进行了多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芦咏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目前中考制度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专业化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考试命题工作机制“行政意识”过于浓厚。考试命题权由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尽管有利于行政管理,但会弱化独立命题权所蕴含的规范性、专业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其次,考试命题技术及其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近年的考评工作可以看到,一些地区的试卷形成缺乏规范性;题型搭配不合理,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差,命题手法陈旧,命题内容不能反映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命题缺乏专业测量技术的保障等问题。最后,一些地区的命题审题制度形同虚设,命题单位缺乏必要的评价反馈能力。具体表现为命题与审题人员合二为一。

  问:对上述考试制度的不足,该如何改进和完善?

  车宏生:虽然中考制度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进行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成效和进展。目前全国有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比如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初中学生,其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方法,就构架了一个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特长鉴定的三维框架。另一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北碚课程改革实验区,也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为今后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乃至课程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你们所承担课题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芦咏莉:考试制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绩,还会在更大范围的考试评价改革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并推广发展。今后研究和改革的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加强考试命题的专业化。从试题编制、考试实施、试卷评价、数据分析到考试结果的呈现,每部分的工作都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坚持科学性,以教育测量学为理论指导。第二,推进试验区加深对综合素质评定的认识与理解。第三,加强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赋予高中学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招生方法。第四,逐步建立考试与评价的社会中介服务机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上海:高中录取率98.45%
· “期中考试”吓怕小学生
· 择校是“救命稻草”吗?
· 江苏热点高中名额分配学生家长反响强烈
· 天津中考 政治开卷
· 江苏中考政策作重大调整
· 全国首例中考泄密案终审定案维持原判
· 北京:今年中考取消录取分数线
· 北京:15.7万小学生免考升中学
· 北京小学升初中改革方案出台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