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开大学培养的第一届法语专业本科生走向市场。具有戏剧性的是,法语班有十几名女生,除去保研、出国和考研者,仅有一名女生面对就业压力。既没有师兄师姐“开路”,也没有同窗好友“探路”,这位名叫卢媛的女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不过,在学生“就业服务小组”的帮助下,她从众多单位中选择了一家大企业,顺利投出简历、通过面试,签约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就业服务小组”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今年成立的学生组织,成员是20名已经保送硕士研究生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南开大学英语系2002级本科生孙艳芳就是其中一员。孙艳芳说,随着毕业的临近,越来越感受到同学们的择业烦恼,再联想到几年以后的自己,就忍不住想要为同学们做些什么。
“就业服务小组”的职责是:广泛搜集整理外语类的就业需求信息并及时向同学们发布;了解求职者的需要并向学院的就业指导教师汇报;协助办理各种毕业生离校派遣手续。总之,尽可能地缩短用人单位、学院与毕业生之间的距离,帮助毕业生成功择业、顺利离校。
今年全院共有本、硕、博毕业生313人,其中本科生172人。今年就业工作出现的一个特殊情况是:由于学校缩短了文科硕士生的学制,2003级和2004级两批硕士同时毕业,人数翻番,不仅造成两届硕士之间互相争夺就业市场,本科生的就业空间也遭受到硕士求职者的挤压。在这种就业压力下,全院却仅有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邢丽芳一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各类繁琐的手续就占用了她的大量时间,要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在邢丽芳看来,求职中的大学生是最需要个别指导的。
学生“就业服务小组”大大缓解了邢丽芳的工作压力。今年,外国语学院共有23名本科生保研,除去一名学生在国外交流,剩余的22人无一例外,自告奋勇要来为“着急找工作的同学们”服务。为保证就业服务的及时性,就业服务小组向学生们公布了服务电话,并排好班次,轮流在学院值班,每一班为半天。为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信息,外国语学院还在每个毕业班级中设立了“就业信息员”。
面对浩若烟海的就业信息,如何鉴别和筛选,成了每个毕业生的难题。“就业服务小组”就从网络、报刊以及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中,选出适合外语类学生的岗位,再通过学院的公共电子邮箱、公告栏橱窗和BBS及时转达给同学们。有的同学在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他们还会通过手机短信向其转达。至于这些就业信息的真伪,则由邢丽芳指导他们一一“过滤”。依据学院掌握的历年就业情况,向毕业生们推荐那些信用高、受欢迎的用人单位。
在老师的指导下,“就业服务小组”编制并向每名毕业生发出《毕业生情况调查表》,全面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职业需求、就业指导要求等,建立毕业生信息库。这使得工作的开展更加有的放矢。比如,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向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发出了用人信息,“就业服务小组”接到后,立即与那些在《毕业生情况调查表》上填写首选就业城市为“天津”的毕业生取得联系,传递这一信息。
根据调查获取的情况,他们还查阅相关指导资料和教材,编制发放《外国语学院就业指导手册》,对就业的前期准备、面试、签约等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详细说明。在这份手册中,对“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历年主要应聘岗位”、“如何识别签约条款的合理性”、“撰写求职信时应避免的失误”等事项均作出了详尽的说明。针对外国语学院女生比重较大的情况,他们甚至专门编写出“女生求职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一专门章节,温馨提醒女生“要保持妆容素净”等细节问题。
尽管拿不到任何报酬,但看到相处四载的同学从中受益,“就业服务小组”的全体成员还是感到十分欣慰。事实上,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如果用义务值班的半天时间去兼职,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为什么不选择这种更加“潇洒”的生活?孙艳芳说,参加“就业服务小组”不仅从中体会到“助人为乐”,也得到了锻炼,更对求职的方方面面有了深入了解,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有帮助。
邢丽芳说,学院将为这些学生开具实习鉴定书,将来无论他们到南开还是其他学校,要让这份鉴定书告诉这些学校的老师们:这些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里,曾经付出过努力,得到过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