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中国公益论坛3月8日在京举行
推动教育改革 倡导社会公平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知名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热点
本网讯 初春的北京,已是浓浓暖意。3月8日14时,旨在研讨当代中国教育热点、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教育改变中国·第二届信孚公益论坛”在北京新北纬饭店正式举行,包括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届代表共200人与会。
民进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友渔、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等20位知名学者通过主题讲演、沙龙讨论等形式,在探讨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热点和难点,展望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阶梯,我国当前教育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社会都要把教育改革放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要地位,关注教育问题,完善教育制度,真正把中国教育办成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满足人民大众要求的、推动社会公平与公谐的事业。
在本次论坛上,著名戏剧家、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以“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为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发言。梅老说:“近年来,京剧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国内观众面少了,可是在国外,出国演出却大受欢迎,外国朋友都非常喜欢我们的京剧,觉得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喜欢。这已经引起我们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上的高度重视,开始要注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考虑传统文化的习俗,怎么样让中小学生都知道。”
作为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梅老非常关注戏剧教育的进程。他认为,今年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这是件大好事。但却在内容、年级安排上等引起了广泛争议。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这次准备进入十五出戏,有九个样板戏,我觉得样板戏是不是多了点,当然样板戏也是好听,但是不是老艺术家编的,而且有些在特殊时期所产生的整治方面的戏,可以唱,但比重应该略小一点。梅老说:“这件事情关系到京剧真正能够走向康庄大道的光明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关于它选择的内容,要选好选准。”他的讲演,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广泛共鸣。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友渔,更是对“高招区域歧视与高考移民”这一敏感话题,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指出,高考招生地域歧视是非常惊人的现象,这个情况可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独有的.各个省市分配指标存在很大差异,这样就发生了很奇怪的现象,一个是很多人口大省优秀考生,高考成绩很好但是考不上,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出现了高考移民这个现象。因为高考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再加上户籍制度,就迫使很多考生采取了高考移民这一可笑得手段,很多学生把自己户口转移到了其他省份,还有一批家长,甚至牺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千方百计要转到北京、上海工作,纯粹是为了解决子女念书的问题。国家为了制止这种情况,想了很多防范措施,比如禁止外地户口异地高考,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解决根本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不解决,高考移民这个现象不会解决的。
徐友渔意味深长的说:“我认为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太难,高考分数歧视问题主要是思想问题和政策问题,并不是什么需要慢慢发展的问题,我认为这件事情做起来没有原则不可逾越的障碍,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实际是为不为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这件事情应该排在很高的位置上,我们不能等到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发展,推到遥遥无期的时候。这是我们只要愿意改变,只要对这种不公正有足够的敏感和足够的反感就可以做到的。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就“中国农民劳动力教育”,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讲演。他认为,我们讲,中国现在社会上最大的问题是贫困问题,贫困最大问题是就业问题,不能就业当然就穷了,就业也穷,但是会好很多,而农民就业有很大的困难,而政府把农村子女送到城里上学那么就很容易就业了。当然这出钱和收税是两个地方政府。
如何提升农民劳动力问题,茅于轼认为政府应该主动帮助培训农民,使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作为经济学家,茅于轼给大家算了一笔小帐:一个农民在农村一年能创造多少财富?大概两千,顶多三千块,而来到城市,他一年能赚多少钱?一万多块钱。从两千多变成一万多,这还没有算他吃的住的用的,这些钱一个月也得三百元。从2000多变1万多,多出了将近1万,这1万他拿来干什么?消费,而一花钱政府就有税收。所以政府到头来还是赚了。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做了论坛下午的总结性讲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订了新的教育政策,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作为中心,是深刻的改变。中国教育已经从整体上度过了最为短缺、最为贫困的时期。但是教育很多机制、体制也有很多问题,并不是靠投入来解决的,教育需要继续增加投入,改善师资环境,但是教育改革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否则我们越来越多的教育投入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
他指出,当前教育的政策调整正在从查处问题转移到政策调整,亟待深入到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这个层面,需要更进一步。同时还要面向未来提出新的目标,根据建设责任政府、有限责任、法制政府这样的目标,改变政府包揽过多、权利过于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解放和开放教育,建立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强化公共教育部门的基本职责,保障教育公平,打破教育垄断和管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办学,从而提高教学品质,增加教学的选择性。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机制。
晚餐后,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就“流动人口子女就地读高中与就地参加高考”这一教育热点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针对“学生不读书为好还是在一个稍微差一点的学校读书为好?”这一极具现实性的问题,他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改革开放30年,流到城市里面已经有十几年的外来工很多,很多孩子都在城市出生,而按照教育部规定,非户籍人口必须回到原籍才能读高中和参加高考。而这些流动人口二代在原籍又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这样就面临着两头都读不了高中的困境。这就影响了很大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没有办法读到高中和高考,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农村的孩子能够读书,在城市的孩子能够读书,唯独流动的孩子遇到这个困难?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里面要亟待立刻解决的问题,因为在全世界都没有像中国有这么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群。”他建议道,试行流动人口子女就地读高中和就地参加高考,是解决这一日益沉重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切实认识到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实现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切实站在公民权利和未来城市安定的角度,进行户籍改革和教育改革。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张雪林,则以“农民工子弟的教育”为主题,谈论了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升学和高考、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改革等问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律师,就“教育法制化”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教育过程必须全面进入法制化的进程。 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不接受法治管辖,教育领域必须要实行法治,另外自治是必要的,任何领域都离不开法律,但是法律并不干预所有领域。高校如何自治呢,一个内部要建立健全机制,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来解决这样的纠纷,同时清楚有悖于自治的规章制度。另外外部要谨慎干预高校内部事务,当公权利进入高校内部时,一定要尊重高校自身管理的规律。”
最后,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以“教育改革,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为题,结合当代中国教育现状,为本次论坛做了最后的陈词。 朱永新指出:“做教育工作首先要知道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美好的人格,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拥有美好的人生,同时建设美好的社会。这是教育本来应该做的。现在教育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教育的目标、方向我们应该重新的去认真思考。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活着,也不是为了就业活着,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教育为了让人类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是为了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
朱永新先生这样阐述了教育原点的理念:“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我们应该追问教育的原点,应该进行教育的启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
本届论坛,还特邀了100多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作为特别代表与会。论坛吸引了全国近70家媒体参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