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政策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国家资助学生政策宣讲团山东蒙阴纪事
“这是我们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24小时值班,如果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打这个电话。”8月20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资助处处长周春树,在一间光线并不明亮的土屋里,给冯念亮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并特地添上一个电话号码。这是国家资助学生政策宣讲团走进山东蒙阴的一个场景。
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为了让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宣讲团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新的资助政策。
“现在孩子们问的都是细节”
虽然政策咨询会10点才开始,张灿环还是早上7点就出了门,坐上去县城的汽车,她非常担心:她和弟弟今年同时考上大学,国家能允许给一个家庭贷两份款吗?如果只能贷给一个人,那她是不是该把求学的机会让给弟弟?张灿环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两个人都能申请!”宣讲团的人员肯定地说。“前些年到偏远乡村,孩子们还不太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现在孩子们问的都是细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感到很欣慰。
今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拿出308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上国家助学贷款、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资助,总共达到500亿元。但是仍然不排除偏远地区的学生不能了解这一切。为了让学生消除后顾之忧,顺利入学,财政部、教育部在高考录取前印制了600万册《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免费发送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
“去年24小时值班,热线电话基本放不下,还是有人打不进来。今年的电话就没有那么紧张了,很多学生、家长都从不同渠道了解到新资助政策。”马文华说。
“学校发了资助政策的公开信,校长召开班主任会议,班主任再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国家资助政策。”李凤强是山东蒙阴县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家访的时候,他仍不忘宣传国家资助政策。
“我们申请资助很便利”
今年考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类延秋,和年近花甲的父亲一起赶到咨询现场,父子俩特地坐在第一排。“我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已经填完了。”类延秋指着小册子说,“非常方便,到村委会盖章就行了。”
类延秋填的调查表,是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后,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用的,只需要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证明盖章即可,减轻了以往需要村、乡镇、区县三级民政部门盖章证明的负担。
与类延秋一样,山东蒙阴县的刘长国也感受到了资助申请的便利,他今年考上了同济大学。几天前,他试着在网上提交了自己的家庭情况信息,没想到,同济大学马上给他打来了电话,告诉他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学校的资助工作真便利,我可以放心上大学了!”刘长国开心地说。
除了简化填表手续,为了方便学生尽快申请到贷款,2007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湖北等5省市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
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
“知道国家资助学生政策之后,我特别高兴!”山东省蒙阴县的王磊非常开心。父亲病故后,家里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活。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卧室,王磊自制的化学实验台占了不少空间。“我想当中科院院士!”王磊对于未来,有着无限憧憬,“中国还没有获过诺贝尔奖,我希望自己以后能让中国的化学在世界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当王磊憧憬未来时,同在蒙阴的李松松,正在县里的宾馆打工,他每天工作10个小时,可以挣到10元钱,家境并不宽松的李松松已经坚持了45天。“我要养活自己!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个俭朴的孩子很坚定地说。
“我入校就找个勤工俭学的岗位,养活自己!”“我要努力学习,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尽快还清贷款。”“我会继续读研究生!”孩子朴实的话语,洋溢着入学的兴奋,也展示了对未来的渴望。
“获得资助的孩子们,若干年以后可能会从他们中间产生大批的科技工作者、行政管理者等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做这项工作,我们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很沉重,但是又感觉到是一份荣耀。”马文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