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理工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果被评定为国家教学成果奖。大学体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为高校体育教学争得了脸面,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学体育教改提供了路标。
不少大学生反映,虽然他们喜欢体育活动,但现在高校体育课比较简单枯燥;体育老师的地位也尴尬:科研经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似乎都比别的专业老师难办;一些校长觉得体育课对学生培养所起作用不大。
师生们认为,高校体育教改势在必行。南理工体育部主任王宗平分析说,以往大学体育课成了“鸡肋”,究其原因是大学体育课炒了中学体育的“冷饭”,延续了“应试教育”,使体育课成为指向竞技目标的枯燥训练课,把体育活动解剖成单调的技术动作,这不但不符合“素质教育”大众性、个性化的教育思想,而且挫伤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南理工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大手术”。首先是观念上的变革,提出“淡竞技,重健身”的指导思想,并全面改革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普及太极拳和游泳。这两个典型的有氧锻炼项目是《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项目,作为搭配教材在一、二年级中推广。同学们说,掌握了它们,就有了终身锻炼的能力储备。
???提升体育文化内涵。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应具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南理工将以往体育理论课单纯讲解体育技术原理,深化为体育人文学、运动人体学、健康教育学等文化内涵丰富的学科。同学们反映,这些课程的设立不仅提升了体育课的教育意义,也解答了体育运动中的“所以然”,增强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取消了必修基础课,全面推行选修选项课,并把选项拓展到25项(含篮排足、网羽乒等球类和舞龙、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拳击、散手、跆拳道、健美操、轮滑、高尔夫等)。同学们在一、二年级4个学期里,每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3项,体育部据此统筹安排,为每个同学确定1项。这项措施实行以来,同学们上体育课的主动性大为提高。
在对课程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作了相应的改变。强调体育知识和运动规律的讲解与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同学们的自身条件,确立学习与提高的目标,并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与相互评价中产生提高技巧的欲望,在主动锻炼中掌握健身方法。考核上,模糊统一的“达标”标准,以健康原则制订弹性指标。如太极拳,只要掌握了基本动作,能完整地完成,就可通过,而不再苛求动作的完美与标准。
因不再把争强比快作为评价考核标准,南理工形成了一个新景观:男女生合班上体育课。课上气氛活跃,交流增多,教学过程更具人性化。人文学院女同学张丽是个足球迷,不仅喜欢看球、评球,还喜欢踢。一到上体育课,她就和男同学一起驰骋在绿茵场上。她说,那种感觉很棒。同时,许多男同学也选择了体育舞蹈和健身操等项目。
体育课成了大学生们喜爱的一门课,学校自然也就不再视其为“鸡肋”,并且开始真正重视它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了。最近,该校拨专款新开辟了3400平方米的第二体育场,还筹建了据称是“全国第一个体育专用多媒体教室”。近几年来,同学们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始终在90分左右,在全校各类课程中名列前茅。
重健身,是不是就不搞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王主任说,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也是大学体育不可偏废的。它不仅是学校扩大影响的“形象大使”,也可满足一些体育爱好者更高的技术追求。按现行体育课程设置,大学体育课只在低年级安排,高年级同学不上体育课,可高年级同学健身与运动愿望仍很强烈,怎么办?南理工就成立课余单项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同学和社会开放。目前,该校已经有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拳击、攀岩等12个俱乐部,满足了同学们的体育爱好,为有特长的同学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提供了空间,也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提供了后备力量。近几年,南理工的田径、篮排足等运动队在高校云集的南京,一直保持前两名。而这些队伍里,非特招生占了20%。5月3日,攀岩俱乐部的邹祥同学,作为惟一的大学生队员登上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
王宗平主任认为,现代大学教育已走向大众化和国际化,高校也普遍实行学分制,大学体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而这种以健身为目标的教学以及开放式的俱乐部,既比较符合国情,又顺应了国际化走向。
正如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体组组长、北京大学林志超教授所说,现在各高校的体育教学正逐步走向多元化,而南京理工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无疑为“大学体育课究竟怎么上”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中国青年报200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