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上特殊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全纳性教育,已在我国学术文献、学术会广为宣传,也为广大从事特教工作的人们所接受。这一新概念的引进,对聋儿后续教育的发展,既是新的机遇、新的促进,亦是新的挑战。
一、聋儿后续教育
(一)后续教育(Follow-up Education)一词源于英文在西方四五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层次技术人员毕业后几年便跟不上技术更新而落伍,不胜任原有工作,亟须再集中学习。后也在行政管理人员中普遍开展再学习过程,统称为XX后的继续教育。后续教育在我国一般指干部教育系统中,对高层次各类在职干部的再教育、再培训,以此来完善原有高等教育内容,实现知识更新、改组,摆脱原有知识技能的束缚,使在职人员保持旺盛的创造能力。聋儿后续教育这一概念始于1985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天津听力障碍康复中心考察,提出聋儿康复的后续问题,自此聋儿康复工作者开始使用聋儿后续教育这一概念。它界定,聋儿接受早期康复后,随年龄增长及早期康复工作完成,应进入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全面康复。早期康复后,不管效果如何都须安置,安置的方式多种多样,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妥当与否还须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安置形式。聋儿后续教育不由人们主观愿望臆断,它是早期康复工作发展的产物,随聋儿早期康复的终结,聋儿后续教育开始。
(二)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与形式聋儿后续教育既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必然有其内在规律,我们应认识规律、遵守规律、促进发展。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有两重性,既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又有继续康复的任务,在聋儿早期康复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注重聋儿个体间差异,提供适宜的帮助,继续发展聋儿听觉功能、言语能力,进行心理康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培训各类就业技能,逐步使聋儿成长、发展,接近或融合在正常人之中。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和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我国目前聋儿后续教育有如下安置形式。
聋校 含中等教育聋校 多数
特殊教育 少数
教育机构 多数 较多
普通教育 普小 普通中学 高等院校 社会 极少数
个别早期康复 后续教育
目前聋儿后续教育以初等教育为主,少数聋儿接受中等教育,极少数聋儿接受高等教育并完成高等教育步入社会。
聋儿后续教育的形式有两大类:聋校和普通学校普通班随班就读。
二、随班就读
(一)由来与发展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国0-14岁聋儿占残疾儿童总数14.2%,占各类残疾儿童第二位,学龄期7—14岁占63.2%,约54.7万人。这一基本情况告诉我们,聋儿接受义务教育还不普及。我国是个大国、穷国,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聋儿义务教育的道路。建国以来,我国聋教育长期以聋校为主,使数万名聋儿受到了教育,但是单靠聋校办学,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若使30万学龄聋儿进入聋校教育应建近2000所聋校,以每所聋校造价50-100万元计算,则需要10-20亿元。另外聋校较普校入学年龄大,10岁入学,早已误了早教佳期。所以为尽快解决数十万聋儿入学,需要利用现有普校的教育资源,在全国一些地方大量聋儿(无聋校可读)早已自然而然地入普校随班就读。一所普通学校招收几名能跟读的聋儿,不须增加很多经费和设备,就能使很多聋儿入学,为完成聋儿九年义务教育承担任务。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聋儿随班就读是聋儿后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从1986年起,国家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和特殊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部分,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198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残疾儿童办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应该把那些虽有残疾,但不妨碍正常学习的儿童吸收到普通中小学上学。1988年9月,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纲要(1988年-1992年)》,首次提出积极推动……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特教会上讲话,指出吸收能够跟班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1989年5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普通小学,积极招收虽有一定残疾,但可以在普通班学习的残疾儿童入学。199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随班就读工作从1986年到现今,短短数年内,已从一般号召上升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的法制轨道。随班就读的提出和实施不但完善了特殊教育的体系,而且也扩大了普通教育的职能,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成为办学的指导方针。聋儿随班就读,在整个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中蓬勃开展,由自发到有组织有领导的实验,到普遍开展,已初具规模,正在形成模式,积累一定经验,摸索出它的规律。
(二)聋儿随班就读的成绩与问题1989-1994年以来,在全国众多省市进行聋儿随班就读试验,随班就读的效果问题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及有关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
据受国家教委委托的中央教科所特教研究室领导的专家组在全国数省市的调查分析,归纳如下:1.成绩与经验
(1)适时入学。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3经过早期康复训练的聋儿入普小,成为提高聋儿入学率的重要办学方式。
(2)入普小后在较短时间内,听觉功能、言语能力有明显进步。
(3)在随班就读中,聋儿各科成绩多居所在班级中等,其中还有不少成绩优秀者。
(4)由于随班就读,聋儿就近入学被周围环境认可,有归属感,心理康复效果突出,聋儿身心健康状况多为优等。
(5)聋儿随班就读受到全社会支持关注,各方人士团结协作,在帮助他人中完善自我,社会更加安定团结,取得一定社会效益。
2.问题
(1)入学依然艰难。从1996年我中心适龄聋儿入学跟踪调查结果看,聋儿入学顺利占1/3,大部分聋儿家长仍须三番五次找校方请求入学,经聋儿中心及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才入学试读。究其原因,认识不统一,对方针政策认识不足,对聋儿早期康复效果不了解,对继续对聋儿进行教育、康复心中无数,故入学受阻。
(2)目前随班就读工作中,教育行政管理的规章、措施滞后,直接影响随班就读的质量。随班就读的聋儿,就全国范围内多数还是随班混读。
(3)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欠缺教育聋儿的相关知识质能,特教理论水平较低。
(4)各省、市、县地区的师资培训工作的方式、内容、对象也存在针对性不强、走过场、人员不稳定的问题。
(5)聋儿随班就读教学中内容、方法、评估还没有实质性的试验及研究。
(6)聋儿家长的培训工作也很薄弱,家长在聋儿随班就读中的作用,没有科学、有效地发挥出来。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随班就读工作还处在进得去、读不好的状态,是否留得住前景不能盲目乐观。要想使现状有大的改观,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变,注入新的思想,产生新的活力,学习全纳性教育观,产生新的对策,搞好聋儿随班就读工作。
三、全纳性教育——全新的特教概念
(一)一体化教育在全纳性教育之前西方国家多采用一体化教育。60-70年代随世界逐渐变化,人们对残疾人的生存权、教育权渐渐重视,科技的进步也使许多残疾人生活改善,回归主流社会成为特殊教育上的重要发展观念。
美国自60年代末开始在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入学,在经过无数次诉讼、争论、研究、评估之后,美国联邦政府于1977年颁布《残疾儿童教育法》,提倡统合教育,被称为一体化或回归主流运动。
英国自1970年以后,一体化的要求也日益高涨,1973年2月成立障碍儿童调查委员会,以瓦诺克女士为主持人,调查、研究全国特殊教育问题,写出《瓦诺克报告》,该报告极力强调一体化,回归主流。
西德也在70年代开始提出改革方案,1973年提出《障碍儿童及类似障碍儿童的教育服务》报告,主张建立合作学校,增加普校与特校联系。
加拿大、法国、南斯拉夫、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韩国等也都曾进行过回归主流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体化、回归主流确是挡不住的潮流,也有人称这是特殊教育上的文艺复兴,每个国家都积极地去拆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尊重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价值。
西方社会把一体化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教育场所一体化,二是社交一体化,三是功能一体化。教育场所一体化,强调同一环境中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进行活动。社交一体化是让特殊儿童全日或半日在普通班与正常儿童一起活动。功能一体化层次更高些,是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一个班中学习相同的课程与技能。一体化教育简单讲是指在特教、普教双轨制的教育体制下,试图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教育残疾儿童。在鉴定残疾学生的类型之后,尽可能让他们接受一部分或全部的普通教育。
(二)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不是针对某一类别残疾儿童,而是面对所有儿童(正常、超常、残疾及介乎于正常与残疾之间的各类儿童),帮助每一个儿童使之受到适合需要的普通教育。全纳性教育目前是一种全新的特殊教育概念,它体现着先进的教育哲学思想:①所有儿童无论是何类儿童(重残、轻残、单一残、多重残疾、普通、超常),都有学习的权利。②所有儿童有权利进入他们附近的普通学校,同他们的同龄伙伴一起接受初教育。③所有学校都有责任、有义务教育所有儿童共对他们的个体需要提供适宜的服务。④由于居住相近的儿童无论有什么差异,同在一所学校学习,使每个儿童都有属于该校的归属感,满足每个儿童情感上的需求,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⑤全纳性教育是全社会的全纳性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都应努力,应争取全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帮助,这也是全纳性教育的先进哲学思想的体现。总之,一体化教育是全纳性教育的初级阶段,全纳性教育是一体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随班就读工作的新策略
(一)学习全纳性教育思想的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哲学思想,逐步向“零”拒绝靠近 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各省市教委的文件,促使适龄聋儿顺利、无阻、愉快进入普小。
(二)坚持合作式教学
在原有助学小伙伴基础上开展普校与特校间合作,它应包括资源合作、人员合作,最大限度调动普教与特教双方积极性,将特殊教育的师资纳入普教系统,以满足聋儿需要,让聋儿跟上普通班的教学进度。
(三)建立不同层面的聋儿随班就读教学研究组
通过不断交流提高教师指导管理策略,增进个别化教学的能力。
(四)调整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
全纳性教育思想与当前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思想相一致。聋儿有特殊需要,因此统一课本,统一标准化目标,不适合聋儿具体需要。统一评估标准也不能准确、恰当评估聋儿随班就读成果,所以应当就教学目标、内容、评估标准进行调整,以能恰当评估、正确导向聋儿随班就读工作。
(五)加强教师培训
教育的成败关键是教师。聋儿在普校读书,可普校教师缺乏特教知识。据我中心对1996年聋儿入普小后跟踪调查结果,普教教师90%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余下10%特教知识知道很少。因此教师们虽能给聋儿以情感上的关爱,却没有相宜的特教措施,聋儿入学后仍不能较好地交往,学习多是靠父母极力辅导才能跟上班。因此要想提高聋儿随班就读质量,还须在师资培训上下工夫。内容应涉及我国特殊教育历史及政策方针,随班就读工作经验,聋儿致聋原因、治疗、补偿和康复,聋儿学习特点,个别化教学计划。使普教教师具备在班里对聋儿实施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是搞好聋儿随班就读的重要策略。
(六)家长培训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在聋儿一生康复中,家长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聋儿生理、心理的固有特点,聋儿成长的各阶段都需家长的尽心帮助。聋儿步入普小后,家长也要从康复训练转向辅导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上,家长的心理承受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尤显重要。据我中心对1996年跟踪调查统计,聋儿随班就读成绩与家长关心帮助程度、文化素质高低正相关。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工作较在康复机构时明显不足。各家长在聋儿入普小后表现的惊慌失措,既有淹没在正常人海中不被认同的窒息感,又有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教学内容、聋儿不适应、前途未卜的茫然。他们向早期康复机构诉说、求助,早期康复机构负责到学校协调。但根本解决问题还应早抓家长培训工作,通过定期讲座传授继续康复知识,辅导聋儿文化课知识,定期联谊交流经验体会,使家长回到彼此认同的聋儿环境中,有成就感、成功感,给家长以心理安慰,这也是搞好聋儿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策略。
我们要促进聋儿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学习全纳性教育思想,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把聋儿后续教育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