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编了四句顺口溜:
“民汉合校就是好,学校到处新面貌。
各族兄妹一家人,推着教育朝前跑。”
他们还由衷地说:
“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放心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呈现分散、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连上新台阶,但与汉族教育相比,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学校规模小,教师素质不高。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少数民族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新疆提出的“民汉合校”模式,为此提供了保障。
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学校中,单一民族学校存在师生少、规模小、效益低的共同特点。记者在一些少数民族学校采访时看到,有的民族学校,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十几个人一个班算是大班了。像这样的学校在新疆少数民族学校中所占比例不低。而这样的规模所需要的教师却一个都不能少。由于规模小、效益低,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缺乏交流,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而且这样规模的学校,在教育投入上,各种设备的配备却不能少,这无形中使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分散了。实施民汉合校,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合校后,师生多了,规模大了,效益高了,由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教学设施配备得更加完善,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的目的。新疆和静县乃门莫墩乡中学实行民汉合校后,普及实验教育设备,仅此一项就比合校前节约了10万元。合校后,该校集中财力购置微机20多台,还翻新了校舍,绿化了校园,各教室安装了小广播,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少数民族学生也能接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这都是合校前根本无法做到的。对此,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编了四句顺口溜给民汉合校予以褒奖:“民汉合校就是好,学校到处新面貌,各族兄妹一家人,推着教育朝前跑。”并且由衷地说:“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上学放心啊!”
民汉合校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民汉学生在一所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民汉教师同处一室,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共同探讨教研教改,各民族教师相互学习语言,对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交流。和静县民汉合校后,民汉教师们便共同举办教研教改和素质教育讲座,学习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共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汉教师相互传递各种教学信息,相互翻译好的教学经验。各族教师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极大地提高了民汉教师的综合素质。
和静县民汉合校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民族教师,国家级、自治区级优秀教师中,民族教师所占比例,由原来的10%上升到50%,近150名少数民族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各民族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该县二中维吾尔族学生升学率在民汉合校后提高到70%。
民汉合校后,不仅有利于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静县民汉合校后,学校内组织了“友谊班”、“友谊中队”、“友谊小队”,民汉学生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大好机会,相处时间长了,接触机会也多了,各民族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如今,“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民汉合校后的师生心中。各族学生同享党的阳光雨露的哺育,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在各族学生稚嫩、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割不断的亲情和友情。
民汉合校后,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牌、黑板报、电化设备等载体,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宣传校园新风,展示师生的文明成果。该县一小创办了《春蕾》,哈尔莫墩乡中学创办了《窗口》等校园刊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民汉合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