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基本思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针对学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适应生育政策调整,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摘自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议
近日,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闭幕。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为适应生育政策调整,本市将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同时,全市范围内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
学区制是小升初政策调整的方向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市有关“学区制”的说法最早是在2014年年初提出的,当时本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进行调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学区制将是小升初政策调整的方向。
在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各区县与学校深化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教育联盟、校际联盟等改革试点工作,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扩大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并鼓励、支持优质中小学通过接管周边相对薄弱学校或改扩建的方式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育资源配置权应落实到每个学区
考虑到北京市各区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即便东城、西城、海淀和朝阳区先行提出学区制概念,各个区县的实行方式也各不相同。不过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去年全市首推“学区制”的西城区,还是最近刚刚完成17个学区划分的海淀区,都已经针对各自辖区的特点,进行了“学区制”的改革。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对于学区制而言,民众普遍认为这就是对应就近入学的一个范围划分。“深化学区制的管理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学区制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包括学区教育战略决策、学校的拨款、教师的管理、考核及学区公共服务等。”
熊丙奇表示,实行学区制管理,要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权落实到每个学区,以学区为主体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才能做到在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普惠性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定价
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有关幼儿园是否应该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话题同样备受关注。尤其在上个月底,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让更多人关心未来孩子是否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带有普惠性质的幼儿园会不会扩大覆盖面。
据了解,所谓的普惠性幼儿园,其实是一个新生概念,它包括公办幼儿园、集体或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以及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幼儿园。这些普惠性幼儿园首先应达到市教委规定办园基本标准,并面向社会大众招生,而且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
今年年初,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今年起至2017年,将实行二期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扶持奖励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社区学前教育服务中心、分类治理无证幼儿园等多方面工作,三年内增加入园名额15万个,其中重点向城乡接合部倾斜。
据熊丙奇介绍,去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0.99万所。其中,民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66%。另外,去年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4050.71万人,比上年增加156.02万人,其中,在民办园就读的儿童,增量远远高于公办园,这说明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性。“其实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并不是都建公办幼儿园,而是要双管齐下,一边要加大投入建设公办幼儿园,一边应给民办幼儿园补贴,以改善民办园的办园条件,同时降低民办园的保教费。”熊丙奇表示。
重点
“十三五”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我们必须抓住这关键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郭金龙
多部门联网审核确保医疗救助到位
建议原文: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综合救助能力,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解读:
近日,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因病致贫家庭医疗救助有关问题的通知(试行)》。从明年开始,北京市患有恶性肿瘤等15类重大疾病患者家庭,如医保报销后,家庭负担的合规医疗费超过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可获得由区县民政部门给予的每年最高8万元的医疗救助资金。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相比以往的社会救助,因病致贫家庭医疗救助在救助范围层面实现了相当大的突破,把医疗救助范围从城乡低保、低收入等社会救助对象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因病致贫家庭。他称,首先从“病种”入手,选取发病率高、治疗费用支出多、家庭实际负担重的15类134种重大疾病开展救助,为今后逐步完善政策积累经验。
在因病致贫家庭申请医疗救助的认定方面,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吕海燕指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会保障事务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通过信息核对、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医疗费用支出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将申请家庭情况在村(居)民委员会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据了解,民政局的信息系统已经纳入建委、交管、银行、证券、保险、公积金等部门的信息,可以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有效的信息核对。文/记者 郑林
机构养老床位2020年将达16万张
建议原文: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向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倾斜,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解读:
为积极应对北京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明确提出“9064”的养老发展目标。据介绍,到2020年,本市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2014-2016年期间,全市将建设208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城区和城市发展区养老照料中心基本覆盖,至2020年,全市将提供至少16万张床位给愿意机构养老的老人使用。李红兵指出,全市人均养老设施用地在2020年将达到0.25平方米,高于国务院规定的0.1平方米的标准。
为解决养老机构的总量供给问题,本市将利用现状挖潜、其他设施改建和新建等多种途径新建机构养老床位及养老设施,扩大全市养老机构的总量供给。市规划委总体处副处长冯雅薇指出,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利用自有用地或闲置设施建设养老设施,如一、二级医院闲置床位及闲置的市政设施、工业厂房、学校、宾馆、商业设施等,或者依托建设用地存量资源,安排新建设施,不增占城市非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