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学前教育 > 学前研究 > 课程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2001-08-2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石筠?

字体大小: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已经走过了90余年的里程。与国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相比, 虽然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还不长, 但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 同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提出了不少既符合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 又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课程理论与思想。在这些教育家中, 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等老一辈是典型代表, 他们为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 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作出贡献的教育家远远不止上述几人,诸如南京的赵寄石及其领导的学前教育课程实验与研究组, 北京的陈帼眉、王月媛等, 也以实际行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涉及方方面面。 本章不打算事无巨细地全面探讨, 而只将那些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产生过或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的理论与思想加以研究和阐述, 以期对人们了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史, 并对当前和以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在我国学前教育史, 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 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该改为东南大学), 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 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 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和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 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 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 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 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理想。 然而, 从50年代初起, “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 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 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 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 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 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 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 他虽然身患重病, 但仍然不忘儿童, 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 一切为教育, 一切为四化。”(《光明日报》1981年5月28日)1982年, 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还写下了“我爱儿童, 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 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于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 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 写出了近400万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 《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句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 当然也反映了他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 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 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 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 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人为, 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 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 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 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 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 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 在二三十年代, 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呢?对此,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杨花、柳絮, 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 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 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 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 是学前儿童经接触的社会环境, 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 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 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 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 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 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 强种先要强身, 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 性格活泼, 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 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 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 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7,120)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 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沐浴到充足的阳光, 活跃儿童的精神, 强健儿童的体魄, 增加饿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 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 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 “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5、224页)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 在游戏中, 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 展开丰富的想像, 缓解紧张的情, 体验活动的愉悦;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 在活动中学习, 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 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 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 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 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 兴趣不同, 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五) 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三种具体编制法

  1951年, 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 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 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哦模式, 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以及三种刻度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 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 不是欧美的;

  2. 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应是科学的, 不是封建迷信的;

  3. 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 不是资产阶级的;

  4. 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 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 而不是孤立的;

  6. 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 而不能脱离现实;

  7. 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 促进儿童健康;

  8. 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 课程的陶冶性:课程是陶冶儿童性情, 培养儿童情感;

  10. 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 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 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 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 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 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 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 它的指导性比较强, 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 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 研究的事物也相同, 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 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 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 如小班烟具猫和狗, 中班研究羊和牛, 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 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 混合法:就是在扳指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以上只是介绍了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因此, 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辨证地继承, 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容; 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 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变了. 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 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同了。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价值。

 

  二、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雪门( 1891~1973), 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 特别是幼稚园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写出了进200万字的著作, 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在他的著作中, 有关幼稚园课程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课程组织法》《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增订幼稚于思念行为课程》等。这些著作被收入戴自俺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虽然这些著作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 但是, 从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课程的本质、幼稚园课程的内容与来源、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与组织的等方面, 而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则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与思想。

  (一)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与行为

  研究课程, 不能不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课程的本质, 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特性。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他是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张雪门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

  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 是人类的经验, 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 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上卷24页)

  由上可见,课程就是经验。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张雪门先生并不把所有的自然经验都看作课程。因为自然经验太、零碎太紊乱,自然经验的获得太不经济,自然经验仅有适合简单环境的常识, 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在他看来, 课程是有选择的经验, 是有价值的经验,“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岁时代而变迁”。张雪门先生批判了当时学校把课程仅仅看作是“知识 ”乃至“书本”的倾向, 认为要改造民族, 首先要打破有关课程的谬见,恢复课程的本来面目。课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课程原是人类生活有价值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绝大的帮助, 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适合社会的生活, 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上卷,178) 而“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 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理礼节种种的经验, 都包括在课程里。”(上卷,339)“课程非但是人类生活的经验, 尤其是有价值的经验的选品。”(上卷,339)这些经验不是一经过选定就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需要有变迁, 适应时代的经验于是也有变迁, 而课程的内容更不得不随之而变。“所谓变更课程的内容者, 不过适应当代的需要,以合于生长的原则罢了。”(上卷,340)

  课程是一个变化的范畴和概念,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张雪门先生也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 他把课程主要理解为经验, 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 这种经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到60年代, 他对课程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 张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何为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 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 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 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 然而这份课程, 完全根据于生活: 它从生活而来, 从生活而开展, 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下卷1088)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 能够实际行动的, 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 才是真实的知识; 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 才是真实的问题; 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 才是真实的制拖驮环境的能力。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表不了实际行为。”

  从张雪门的上述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他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从经验转到行为, 只是从重点为经验转向重点为行为,或者说是注重经验到注重直接的经验。他强调让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 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价值。因此可以说, 张雪门先生对幼稚园课程的理解更深入更科学了。

  (二) 课程和教材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 是儿童的直接的实际的行为和活动。课程是是儿童生长需要的材料。而儿童不仅是自然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因此, 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必须具有社会意义, 同时又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 但首先应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 “仍不外由于儿童的本身和其所接触到的环境。”即是说, 幼稚园课程来源于学前儿童直接的活动。

  那么, 儿童的直接的活动有哪些呢。张雪门认为, 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1. 儿童自发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升的活动; 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剩生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 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教材是课程的支柱,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课程确定以后, 选择和编写教材就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根据这四种活动及其要求,张雪门把幼稚园课程划分为以下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就形成了幼稚园的教材。

  首先,张雪门先生确定了选择幼稚园教材的标准或条件。他认为, 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 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 加以合理的组织。但是仅仅这样, 显然还是不够的。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 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 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但是, 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的, 人类积累的经验的价值也是变化。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有价值的经验, 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有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儿童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 他们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因此,为饿儿童选择的经验, 应该适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2. 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从城市到农村, 从沿海到内地, 从北到南, 各地差异比较大,所编写的教材,不能把全国各地的所有情况都照顾到,而各地的情况有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教材应该符合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只能注意最大多数的普遍要求。

  3.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进幼稚园的儿童, 他们“非动作无以促进生活的健全, 也非动作无以满足好奇的欲望……不是动这样, 便是动那样。动作是整个的,其流转演变, 无痕迹可分, 知识技能……仅为动作的结果而已!所以教材要适合儿童生长现阶段中的需要, 句得看能不能抛开分类的抽象知识, 变成了直接的具体的行动。”

  4. 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教材应适合现代儿童的学习能力, 诸如摇船、荡秋千等, 可以用来联系儿童的平衡感; 用抛球可以发展儿童的投准, 用堆积木、修铁道、盖楼房、种玉米等, 可以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与能力;等等。

  上述四种标准不是各自分裂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选择教材, 应该进行全面的思考。

  (三) 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和编制

幼稚园课程是为幼稚园的儿童所设计和准备的, 应能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因此, 幼稚园课程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那么这样的课程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1. 整个的

  幼稚园的课程不能像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一样采用分科组织,而是“一种具体的整个活动。”在幼稚园, 各种科目都变成儿童生活的一面, 不能分而且不必分。“不独这科与那科不分, 有时候甚至一种科目当作儿童自己生活之表现, 科目与人都无法分了”。

  2. 直接的

  中小学似的课程多偏重于间接经验, 而幼稚园的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得经验, 对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3. 偏重个体发育

  中小学时期, 课程虽然也注意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但不像幼稚园时期分量大。幼稚园时期, 儿童正处于6~7岁以下, 其身体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迅速,而且儿童的情绪、兴趣、性情等心理的发展, 都与这个时期有密切关系。所以, 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 而不是较地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张雪门认为, 编制幼稚园课程时应特别注意三点:

  1. 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们看宇宙间的一切的一切, 都是整个儿的

  2. 幼稚生时期, 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 编制课程时, 不能忽视社会的希求, 但更应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3. 幼稚园的课程, 应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因此, 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 学科式的课程不适合儿童生活的。

  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 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认为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

  游戏活动:感觉游戏、竞争游戏、社会性游戏、猜测游戏、表演游戏、节拍游戏等;

  自然活动: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观察自然现象、旅游参观、科学小实验等;

  社会活动:有关家庭的认识活动、参观附近的社会场所和设施、了解各种职业的活动、了解其他社会团体的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等;

  工作和美术活动:参加家庭与学校的工作、模拟成人的职业工作、模仿成人家庭的工作、美术工艺活动等;

  言语文学活动:自由谈话、特殊谈话、有组织的团体谈话和活动、述说故事(动物故事、神仙故事、浅近的科学故事、笑话、寓言、名人故事、传说)和歌谣(儿歌、民歌、谜语、游戏歌)等;

  音乐活动:听音乐、辨音、拟音、唱歌、演奏简单的乐器等;

  常识活动: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活动,关于家庭、邻里、工厂、商店、公共机关和社会团体方面的认识活动,关于节日和纪念日的活动, 以及其他自然方面的活动。

 

  (四) 幼稚园课程的编制

  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张雪门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为此, 他提出了五个小问题:儿童是不是和空的东西一样?儿童是不是和植物一样?儿童是不是和动物一样?儿童是不是从不完备到完备的一段里程?儿童究竟是什么?

  儿童是生长的有机体。儿童的全部生活都的生长的一段,他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他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 与其当时的环境相接触, 因而发生交互的反应, 促进自己的生长。这就是儿童的本体。

  儿童因身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长, 在这种生长的过程中, 儿童获得的是经验。人类的经验按其性质分为三种:认识、知识、技能。这三种经验不一定能同时获得。而即使获得的经验, 也要经过重新构建和改造。按范围来讲, 经验有自然经验和人为经验。自然经验无目的, 在生长上是堆积的经验;人为的经验是有目的的, 按一定的步骤所获得的, 在生长上是有机的经验。

  (五) 幼稚园课程的评价

  三、张宗麟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宗麟(1899~1976), 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当幼儿园教师的男大学生。早年曾师从陶行知、陈鹤琴学习教育,后来协助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张宗麟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 被后人编辑为《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幼儿教育课程思想是张宗麟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幼儿园课程本质的探讨,以及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编制方面的研究, 即使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 是我们继续进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文献。

  (一)课程的本质是活动

  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 由广义的说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集,31)它包括“一切教材, 科目, 幼稚生之活动。”(同上)关于幼稚园课程的划分, 他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儿童的活动划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1) 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必须养成的习惯, 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习惯, 如放手巾、认识教师和同学,以及初步的礼节等;(2) 身体活动,既强健身体的习惯与技能, 如各种卫生习惯、跑步、跳、爬等;(3) 家庭的活动, 如反映家人之间的关系、礼仪,以及家庭事务的活动;(4) 社会活动,即养成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 包括各种节日、同伴关系的活动等;(5)技能活动,是培养儿童适当表现自己的活动。另一种是按学科划分课程。具体划分为音乐、游戏、故事、谈话、图画、手工、自然、常识、读法、识数等十个科目。其中每一个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项目。如音乐包括听琴、唱歌、节奏动作、弹奏乐器,游戏包括个人游戏和团体游戏, 故事包括听、讲和表演,图画包括自由画、写生画和临摹画,手工包括纸工、泥工、缝纫及竹木,读法包括认字、短句故事等。“总之, 无论以儿童活动分类或以科目为课程之单位, 教师决不可拘泥于某时当教何种课程, 致使贻削足适合履之讥也。” (44页)

  (二) 幼稚园课程的来源及其特点

  幼稚园课程的设置, 是为了满足幼稚生的需要及社会的希望。但由于六岁以下是幼稚生与社会发生的关系比较少, 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则更为重要。对幼稚生来说,“在身体上各种动作, 大致能做, 而心理上之发展尤为迅速, 求知、想像、模仿……诸般活动, 件件勃发, 幼稚园课程即可循此而得其端倪。”( 35页)课程内容来源有四:(1)儿童自发的活动;(2) 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4) 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 合乎儿童需要的部分。这四个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具有完整的目的, 形成合理的课程。

  怎样厘定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课程应有什么特点?张宗麟认为, “生活便是教育, 整个的社会便是学校。”这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幼稚园课程的厘定也要根据一般的课程标准, 但是, 由于幼稚生的生理与心理还不成熟, 厘定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四点:(1) 多注意动的工作,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动的机会;(2) 鼓励幼稚生多与自然界接触, 保持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3)要多注意儿童个体的小社会, 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4) 多注意饿饿儿童的直接经验。

  根据以上原则, 编制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来编制;(2)教师对幼稚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计划, 在充分观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础上,决定课程内容;(3) 每一个课程单元, 长短不拘, 但要段落分明;(4) 教师的责任是拟订大纲, 预备教材, 指导儿童进行活动, 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做, 也不是代替儿童去做。

  (三) 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

  张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 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他认为, 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 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而且, “幼稚园的一切活动, 由广义说来, 都是‘社会’。其中最有独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园的‘自然’决不是‘纯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元件。’涉及人生也就是‘社会’了。”(集,285)

  那么, 确立幼稚园社会化课程的根据是什么?张宗麟指出, “无论哪级教育的课程, 只有两个根据, 好像人类只生了两只脚。这两个根据, 一个是成人的生活--- 社会; 一个是孩子的生活。”(283) 社会是极其复杂的, 整个的社会有三个方面:一是过去的历史的关系, 二是现代的各方面关系, 三是影响于未来的情形。学校课程也就要包括这三个方面。但是, 幼稚生年龄还小, 对于社会的经验还很少, 幼稚园要把整个社会都做非常不容易的。不过, 孩子们对小团体的生活却是能领悟的, 并且能作到单纯的“互助”、“合作”等。这些需要孩子的直接经验。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没儿童能够“领悟任何人生的、物质的、以及社会集团的、现代状况的一切, 这种种领悟的能力, 只有他自己的经验所能给予的。”(284)因此, 设计幼稚园课程的社会科目, 需要了解幼稚生的社会。

  那么, 幼稚园儿童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张宗麟指出, 幼稚园儿童的社会不同于成人的社会, 它实际上是幼稚生的“生活状况”。幼稚生的生活状况是由直接经验组成的社会, 脱离了儿童的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其周围的社会环境, 是难以理解儿童的“生活状况”的。然而, 幼稚生的生活彼此之间是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课程设计者只能根据普遍的情况, 来制订富有弹性的社会课程。

  社会化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7类活动:(1) 关于生活卫生、家庭邻里、商店邮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名胜古迹等方面; (2) 日常礼仪的学习和演习;(3) 节日和纪念日活动;(4)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活动;(5) 健康和清洁活动;(6)认识党旗、国旗和总理形象的活动;(7) 各种集会和社团活动。为了能充分保证社会课程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实施社会活动时应做到:(1) 注重培养儿童互助与合作的精神; (2) 培养儿童对他人的爱怜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照顾他人的品质;(4) 使儿童明了生活的根源;(5)使儿童了解人类生活具有纵横两个方面。

  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实施就成为十分关键的一环。张宗麟从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寻找理论根据, 提出了应遵循的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原则:(1) 将学校生活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2)既注意儿童的个别学习, 又注意儿童之间的互助与合作;(3)教师要做儿童的朋友;(4)使儿童获得成功;(5)通过继续不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6)激发儿童进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兴趣,达到教育目的;(7)要注意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交替培养。

  除了上述几点原则之外, 张宗麟还就开展社会性活动之前和与儿童共同开展社会性活动时的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 在开展社会性活动之前, 教师要留心儿童的动作, 相机予以帮助和指导; 注意儿童临时的遭遇;在必须要儿童领会的事情, 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向儿童提供有意的刺激,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与儿童开展活动时,教师要为儿童准备丰富的原材料和适当的工具,原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有用, 不必多买现成的玩具;鼓励儿童积极自由地活动, 但教师要适当指导, 引导儿童思考; 教师要掌握好活动的过程, 适时地结束和总结活动。

  以上所述张宗麟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都是他在长期的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他关于课程编制的研究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要编制出适合儿童的课程,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他关于幼稚园课程的思想也是逐步形成的。

  在刚刚接触幼儿教育之初, 张宗麟对当时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幼稚园教育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幼稚园抄袭外国的成法, 不问国情和儿童的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 而其中他感到最需要研究的是课程。于是他和当时一起研究幼稚园课程的人制订了一切以儿童为嵝牡脑?颉R磺锌纬淌嵌??约旱? 不是教师的, 也不是家长的; 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 不能抄袭任何别人的课程;教师的职责只有回答儿童的提问, 以及为儿童准备应用的材料、布置环境。这样, 教师的工作改变了, 也改变了以前采用的课程。原以为这样就合于理想了, 但是很快便发现问题不少:教师穷于应付, 儿童在“原地”打转转, 不好动的儿童就更呆了,儿童的注意难以集中。这种情况出现后, 他们感到“此路不通” ,没有计划不行。于是,他们先拟订课程大纲和细目, 据此去找材料, 加强了教师的指导。但是,他们又发现, 这样做强制了儿童的兴趣, 轻蔑了儿童的个性, 教材常常会不适合儿童, 而且临时发生的事情很难插入。总之, 照这条路走下去, 他们感到教师省了不少事, 但儿童的自由却被剥夺了。这不符合教育宗旨, 必须予以改变。以后, 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 张宗麟等人才逐渐建立起比较适合幼稚园儿童的课程。

  张宗麟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研究还设计许多方面。他不仅对课程的一般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而且对一些具体的课程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他队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关于课程的时间安排,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努力促进幼儿教育的民主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