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多对“幼儿园自选游戏的指导”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在幼儿园自选游戏这种教育活动中,主要是教育指导者与游戏伙伴的双重身份。作为教育指导者,实际上包括观察者、组织者、建议者和活动材料提供者等,而非仅指发出指令要求等,直接控制幼儿的行为。
一、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以双重角色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
1、教师应作为幼儿游戏的大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过程。
教师要“变成孩子”,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相互交往,遵守游戏规则,与幼儿共享“欢乐”。这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间的距离,使孩子们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所从事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气氛有益于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再就是有益于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创造性行为。
2、教师又应时刻不忘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注重对幼儿行为方向性的引导。
教师在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的同时,还需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教师对幼儿游戏予以指导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幼儿行为的方向性。教师是教育者,即社会代表者,他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应通过教育过程(包括游戏这种教育活动过程)的实施,逐步实现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达些目的,教师就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施教,将社会要求与幼儿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对幼儿自选游戏的指导
1、规范幼儿的行为
教师应通过指导游戏,引导幼儿认识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如游戏中自理行为的规范、与人交往的规范等等,并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习惯,以内化为自身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化社会化。
2、影响幼儿的游戏内容
二、教师对幼儿自选游戏的指导
2、影响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游戏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教师需引导其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指导要注意“游戏的教育性”。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不健康的主题。如,中班一些幼儿在娃娃家模仿成人抽烟、喝酒、躺在床上翘着腿不做事;小班的几个孩子在游戏中相互逗趣,说难听话等。对此,教师应注意将幼儿的兴趣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如,引导幼儿观察或谈论家长在家里如何忙于家务劳动,如何精心照顾孩子或是督促指导孩子做作业等,启发、丰富其生活经验、使他们学习模仿良好的行为方式。
3、引导、提高活动的质量
教师还需通过引导,促进幼儿活动质量的提高,使游戏得以深入开展,并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有的幼儿游戏无目的,不知道玩什么,活动中常无所事事,或是频繁变换活动类型及材料;有的幼儿在游戏中常常无意识地摆弄材料、发呆等。教师就可通过提问、建议、提示玩法、提出行为要求、提供范例或是与之共同游戏等指导方式,引导其学习自选游戏,自定内容主题,逐步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并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探索,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有时在游戏中会出现停顿、玩不下去或是情节贫乏、主题单调的情况。如,中班幼儿在娃娃家不停地切菜,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重复性动作。教师就需加以引导,促进其对生活的观察,扩展其知识经验,或是进一步指导幼儿的游戏技能,使游戏不断深入。
再有,一些幼儿往往出于个人习惯或是因一定的个性特点,活动兴趣单一,每次游戏总是选择那一二种。教师就需激发其对多方面事物的兴趣,既鼓励发扬其长处,又弥补其不足,促使幼儿个性得以在游戏中全面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