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熊丙奇:教育公平不是“零和游戏”
2010-07-26    南方都市报

字体大小:

  针对北京大学今年在北京大幅扩招的新闻,我撰写了文章分析这背后的原因,网络跟帖充满火药味。

  有人批评我没有深入调查,就乱发表评论,其理由是,北京大学今年在北京高考集中录取阶段,没有这么大幅度的扩招,录取分数线并没有下调,增加的招生名额,是在自主招生中。——— 这个理由把我给噎住了:难道自主招生的扩招就不是扩招?更多的跟帖则是网友的“互掐”,主要表现为外地人围攻北京人,而北京人则奋起“自卫”,除了直截了当宣称北京学生就是优秀,还说为何仅关注北京的大学扩招,而罔顾全国其他重点大学在当地的扩招……

  几乎每次有关教育公平的讨论,似乎都逃不了这样的结局:一地的公民与另一地的公民互相指责,而真正的命题——— 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却被旁置。甚至可以说,大家在选择性地谈论教育公平话题,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对教育公平叶公好龙。

  比如,北京当地人也在呼吁教育公平,比如在幼升小、小升初,激烈的择校(择园)让家庭和学生不堪重负,但他们却对进城务工人员争取享有平等的入校、入园机会很是不满,认为这是抢占当地人的机会。

  这样的事,其实在各地都存在。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待“高考移民”的态度。现在各地都出台严厉措施打击“高考移民”,而当地政府的理由之一便是维护当地考生的利益。理由确实冠冕堂皇,也深得当地老百姓之心。然而,虽然打击“高考移民”有现实意义(各地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可说到底是一个涉嫌违法剥夺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命题。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公民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求学、报考。

  然而,大多公民们不会这样想,而更多关注自己眼下可能获得的权益的增减——— 增加则欢迎,减少则反对,也于是,本来应该从捍卫公民权利角度去推动政府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为公民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环境,却变为了公民间的彼此“互掐”,互相指责。而且,就是在教育公平的话题上,也表现为自相矛盾:在涉及高考指标分配的不平等时,分配资源多的地区,从来不会抱怨不公平,然而,当外地籍学生来求学时,这一地区的老百姓则大谈公平。

  有意思的是,政府部门有效地利用了这种“民众情绪”,将推进公平的责任转变为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化解”。出台禁止择校的规定,设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门槛,制定打击高考移民的政策,都是如此。而政府部门本来的责任是,增加教育投入,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省级财政统筹,让每个公民在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享有义务教育;改革中高考制度,推动高考社会化,打破按计划配置高考招生指标的计划模式。这些年来,政府部门出台的教育禁令不少,也由此宣称做了不少民生工作,可是,本该做的民生工作,却基本没做。

  以一己之现实利益,来考量公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缺乏统一逻辑的公平观,从长远来看,将伤害每个人的公平权益。今天的北京人,保不准某天因某种因素会迁移离开北京到其他地方,如果其他地方的教育资源远差于北京,那么,其子孙后代所获得教育,也将不公平。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公民之间为“捍卫”自身教育权益的“互掐”,从本质上是一场“零和游戏”,这种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的博弈,是不可能增进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最终有可能大家都是输家。推进教育公平,需要“双赢游戏”。这就需要每个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意识,明白如何捍卫和争取真正的平等受教育权,也尊重他人的平等受教育权。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公平迈出更大步伐
· 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视频会议研讨全球疫情下的教育公平话题,中国分享经验
· 为教育公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 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 教育公平,不容金钱破坏
· 教育怎样让人民更满意?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李志民:依法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关键词“公平”
·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专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