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中教论坛:在体制改革中寻求出路
2011-10-24    中国教育报 柳斌

字体大小:

  核心观点:要解开升学竞争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过重愈演愈烈、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急功近利愈演愈烈的死结,不在制度上进行改革、不触动某些部门或单位的现实利益,就只能无所作为,坐等失败。

  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有教育,使生命实现最优发展,使生存获得最佳状态,是教育的本质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成长为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优良的社会公民。要解开升学竞争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过重愈演愈烈、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急功近利愈演愈烈的死结,不在制度上进行改革、不触动某些部门或单位的现实利益,就只能无所作为,坐等失败。

  以高考入学制度为例,公开、公正、程序严格、可信度高等制度性优点是它长期受到欢迎和信赖的根本原因。然而,高考入学制度存在着德、智、体全面衡量被虚化,甚至被数百个知识点所取代等问题,择优录取变成了择分录取。对于学生十几年的学习所获和教师几十年教学的成果,采用唯一的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办法作出最后裁判,最了解学生的教师却对学生升学没有发言权。这样一些制度性缺陷,长期而牢固地产生并且以累进效用继续产生着负面作用,导致当今的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生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

  问题出在统一考试上,更准确地说,问题就出在“统”字上。从上到下的一系列统考统测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高度集中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先验的僵死的标准答案,事实上的唯分数评价制度,导致了教育评价的高度行政化和极大功利化倾向。其后果是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性诉求,如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诉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的诉求,文化多样化的诉求,人才多样化的诉求,个性发展多样化的诉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等,都被无声地消解在超强的分数评价以及由此导引出来的功利大潮之中了。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对于这种“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的办法只有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应当“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以高考入学制度为例,一要完善,二要创新。

  其一,完善。就是在保持原体制优点的同时去除其负面影响。一是在把知识分数作为大学入学条件的同时,把品格、情操、学习力、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要素纳入入学资格考查范围;二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实现高考多样化、多层次化,创造条件实施因校制宜的考试;三是转变命题思想,少一些学了之后多数人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难题,多一点应知、应会、应当面对、应当思考的现实问题。

  其二,创新。对于国家、政府和社会来说,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及社会环境,对改革者、创新者针对现存制度缺陷所提出的挑战,不但要容许,而且要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按一定程序坚持进行改革实验。目前,高考考生人数逐年下降,考生录取率已达70%以上,探索高校多种模式入学已具备较好基础。择优保送、校长推荐等入学模式正在实验。考虑到这种趋势,遵循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要求,在国内开展一些高考体制外入学的实验,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摘自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上的演讲)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解码教育体制改革:丈量教育,标尺如何定
· 教育体制改革解读:后4%时代教育投入的新内涵
· 教育体制改革30年:“坚冰”仍待打破
· 专家:教育体制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 教育体制改革组长:高考改革方案预计年底出台
·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有哪些新的亮点
· 全国425项教改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已全部启动
· 江西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探索设高校董事会
· 耶鲁终身教授:教改千万别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 教改步入"深水区" 探营各地如何纠正"教育失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