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这意味着中国向世界宣告了4%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教育人魂牵梦萦的期盼梦想成真。自此,中国进入教育优先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到“后4%”的时代。
“后4%”时代该怎么做?近期,一些专家学者指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摆脱对政府行政动员机制的依赖,需要从运动式发展走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设,需要摆脱对政府不断确认“优先发展战略”的依赖,从部门间协调、专家决策走向广泛的教育政策对话机制。
后4%时代——
面对的是保稳定与促增长的双重课题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的提法,引发了很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
一方面,国家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决心和魄力令人赞赏,另一方面,如何在促增长的同时,保住4%的“基线”成为更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曾指出,4%目标的实现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个高目标。因为我国人口构成仍显现出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同样的教育经费被大量学龄人口稀释了,所以要继续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更多的学者表示了类似的观点: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增加”的概念,是教育经费随着GDP基数增长而增加,还是占GDP的比例再提高?GDP增速的放缓,给未来教育经费的增加带来了不确定性。
“4%只是一个‘及格线’,而非‘锦标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明确指出,教育投入虽然增加了,但是除以一个13亿的分母,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相比世界4.9%的平均水平和OECD国家6.1%的平均水平而言,这仅是一个新的开始而远非终极目标。更何况由于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低位徘徊,各级教育合计仍有数以千亿元的“欠账”。我们要在为4%目标得以实现感到欣喜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距离教育投入的充足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许多学者达成这样的共识:正是因为实现充足目标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走一条“先充足后优化”的发展道路,而是必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兼顾教育投入的优化,走一条“边增长边优化”的发展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