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王伯庆: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
2013-04-03    中国教育网

字体大小:

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

文/王伯庆

  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成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中成名于“中国制造”。在产量上,中国制造业2010年就是世界第一了。然而,依靠密集劳动和初级加工的中国制造,已经遭遇到了“瓶颈”。涨薪浪潮未能冲垮“民工荒”的大坝,快速上升的人力成本,使制造业有着南墙之痛。面壁之思,中国制造业不可能再回到低成本时代了。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没错,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强国。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不在中国:机器人、人工智能、特别是制品3D印刷技术正在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技术仍然是工业革命的火车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基本摆脱制造业对劳动密集型的依赖,转向对科技的依赖。由此,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声称,2015年中美两国制造业成本将持平。而成本优势是发达国家外包制造业的主要推手。

  中国制造,现在没有了初级加工的偷生之地,也没有了二次工业革命的喘息之机,产业升级不是中国制造的选择,是命中注定。占领制造技术的高地,是强国之争。中国制造,不“居安”,该“思危”。产业之危是教育之危。中国产业升级的成功将依赖于高等教育的提升。

  在没有先知先觉的情况下,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做了无声的铺垫。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4万人,到2010年扩招为681万人,仅2010年工学门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本科约为117万人,高职约为133万人。

  一年250万的工学招生量,不可谓不高。但是,为满足产业升级的急迫要求,工程类大学生的数量与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初加工相适应的低比例技术人才不可延续;滞后于制造业增长速度的工学扩招要提速;赶不上技术进步的工学培养质量要加强。不是我们太慢,是世界变化太快,竞争者只争朝夕。

  工程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的提升,需要有机制改革。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变化和收获,就是把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按社会需求由千万企业自我调整,国家给予政策指导、制定与执行游戏规则。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高校人才培养,可以探索建立与目前经济机制相适应招生数量的调整体制,让社会需求和培养结果的信息更透明,避免“热门”专业误导考生,让用人单位和高教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来主导高教资源的调整。

  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

来源:《麦可思研究》2013年3月刊

相关链接>>中国制造,决战在校园_伯客观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飞跃
· 中国制造亟待突出高端制约重围
· “中国制造”亟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 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制造提质升级破解质量水平整体不高窘境
· 面对中国制造2025,工程教育准备好了吗?
· 中国制造港珠澳大桥撑起超级工程"世界之最"
· 总理部署《中国制造2025》 20多部委通力落实
· “中国制造”视听技术获世界点赞
· 胡锦涛: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