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声音
陈先生反映:我和太太都是新上海人,经过几年打拼,算是在上海立稳了脚,但这几年10岁女儿的安全却成了我们的心腹大患。老人不在身边,孩子一放暑假,白天只能一人在家,我们两人心里特别不踏实。特别是最近关于孩子暑期安全事故的新闻很多,溺水啦,坠楼啊……听得人心惊胆战,但现实是,我和太太都不可能放弃工作在家陪伴孩子,该把孩子送到哪里?
编者按:今年暑期前三周,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一家单位,就已收治各类意外伤害患儿3200余例。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看护,是孩子遭遇伤害的主因。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但毋庸回避的是,国情所限,众多双职工家庭对留在家里看顾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家,孩子有什么更安全的地方可去?记者走访了几家社区“暑托班”,希望探究其成功与不足之处,也许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些许思路。
记者随访
现状:廉价、靠谱暑托班“僧多粥少”
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是不是可以由学校、街道,抑或居委牵头多搞些“暑托班”?有家长怀念起上世纪7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 “向阳院”,那时候,每每假期,学校会安排住得邻近的小伙伴组成小组,选址某栋楼或某个小朋友的家,让孩子们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看管孩子的大人,有居委会的大妈,或者是某个小朋友的家长。
事实上,目前的上海,已经有街道和教育部门合作开办较为成功的“暑托班”,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爱心学校”便是一例。
7月25日一早,记者来到该校。课堂上,40余名来自辖区内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成了新同学、新朋友。课程设计颇有新意——演讲和理财知识培训、口琴演奏、户外团队活动……一位五年级的“小胖墩”说,在这里“上课”,既可以孵空调,又能学到感兴趣的知识,还不考试、不测验,每天都想来……
不过,这个家长口中“全市范围都数一数二”的社区学校,办学规模却令人遗憾。街道方面称:虽然一直有投入,但限于场地制约,只能为部分低收入和来沪务工家庭提供服务,尚不能顾及辖区内更多孩子;而且限于师资,只能上半天“课”。
让人遗憾的是,即便这样,这类收费低廉、同时又靠谱的“暑托班”在全市范围也不多,接收学生数量极其有限,可谓是“僧多粥少”。
烦恼:并非光一个“钱”字可解
“爱心学校”负责人汪老师说:因为“暑托班”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享用国家的教育经费、学校场地和教资力量。 “‘暑托班’是街道和区教育局根据辖区居民的实际情况,额外提供的公益服务。 ”
因而,五里桥爱心学校的老师也并非来自正规学校,而是来自由属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出资建设的、面向成年人的“技能或兴趣学堂”。 “我们的老师,平时是教‘大人们’烹饪、插花,甚至舞蹈和绘画的。假期里,有经验的老师就到‘爱心学校’来代课。今天教口琴的老师,还是我们通过政府采购,向社会办学机构购买的。 ”汪老师介绍。
相比老师资源,场地和学生安全更是暑托班主办方的“闹心事”。社区学校征用“体制内”的学校校舍,至少目前行政上没有通道。街道和社区又没有那么多空间。安全方面,五里桥爱心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教育局为其统一购买了保险,可如果要做到社区学龄儿童“全覆盖”,这么大一笔开销,又从何处列支?
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曾有家长找上门来,说要付钱让孩子上暑托班,但爱心学校却无能为力,“解决问题当然需要钱,但不是一两个家长零打碎敲,而是需要专项资金投入。 ”钱以外,像教师资源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保障,即便这个夏天解决了,下个暑期又是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