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行礼……”在班长的号令下,老师和学生对着孔子画像恭恭敬敬地三鞠躬——早上5时50分,海口一家名为“孔子学堂”的私塾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一天的早课。
……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兴办现代私塾的热潮,“复古”教育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在这里,“先生”教授学生国学经典和礼仪;学生毫无挂碍、轻松快乐地诵读和学习。
一种新型“复古”式授课方式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幼儿教学机构。儒家思想是这种旧时私人兴办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对于现代人来说,私塾这一古老的教育模式只能从书上和古装剧中得到重现。近些年,全日制私塾教育在我们身边大量出现。私塾里的孩子并不像文艺作品中描述的那样,不闻世事、摇头晃脑、腐气沉沉,相反,这些念私塾的孩子不失活泼的天性,与正规学校里的学生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饱读诗书。这些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认上千繁体字,知书达礼,见人问好;能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每天规律作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开始全新的一天。
这种承袭旧式教育模式的一种新型“复古”式授课方式,受到现在不少家长的关注,同时,这种家庭式的教育模式也挑战着现行的教育体制。
据《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到,这种新型的教育不考试、不发文凭,“先生”也没有教师资格。
“不同的人生经历”
张先生和他的夫人在北京都有着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然而,上二年级的儿子聪聪每天却过得非常不开心:他经常晚上10点多还在写作业,而早上7点半之前还要赶到学校上早自习。有几次聪聪跟妈妈开玩笑说:“真想有一天我从窗子走出去,就不用再写作业、考试了。”
夫妻俩一想起这话,心就像沉入了万丈深渊。他们曾多次跟学校沟通:孩子能不能少做点作业?哪怕花一些钱补上亏欠老师的作业?面对“无理”的要求,学校断然拒绝。聪聪和他的父母还因此被贴上“怪人”的标签,并常常遭白眼。
后来,张先生听说有家长准备将孩子送到一家私塾学堂,以读经为主。随后,张先生带着聪聪也去了那家私塾体验了一周,感觉不错。
用张先生的话说,几天来,“经历了不同的人生”。
读书应该是孩子最快乐的事
在那里,学生是寄宿制。这个私塾收有16个学生,从4岁到15岁不等。私塾里的孩子生活规律,每天早晨6点,孩子们起床;晚上9点即睡。这16个孩子分住3个房间,大小孩子混搭着住,大的照顾小的,从叠被子这些生活细节培养小孩子的自理、自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大孩子的责任心。
之后是每天早上一小时的晨读。内容包括《弟子规》《男儿经》《女儿经》《心经》《大学》《中庸》《论语》《无量寿经》等圣贤经典,孩子们以特有的童声诵读或唱读这些有节奏有韵律的经典,在张先生和聪聪听来,不谛美妙的天籁之音。
另外,私塾还开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苏格拉底的自辩》等外文经典课程。
结束了一小时的晨读,接下来是中途休息时间,安排学生欣赏1小时世界名曲,其间穿插着洗漱、早餐同时进行。上午安排3小时的课程,其中包括文化课,以诵读经典为主;体能课,主要是打球以及垫上运动,天气好时会出去跑步。
中午12点,吃饭前,孩子们要齐声念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等感恩词;吃饭时,要求孩子们全程“食不言”,而且要把盘中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午饭后,休息一个小时,大部分孩子午睡。午睡起床后,几个小家伙互相嬉闹,此时,孩子活泼的天性展露无遗。尔后,孩子们要继续诵读经典,大约30分钟左右。
下午安排了两节课,大多是人文方面的内容,甚至会安排一些比较有操作性的课程,比如书法、篆刻、缝纫、绣花等等,他们会一边听讲一边操作。
每天晚餐前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会在教室后面的儿童乐园尽情玩耍。
晚餐后,孩子们稍事休息,以诵读作为晚课结束一天的学习。
这个私塾的创办者于东海表示,经典私塾教育强调专攻一门,反复吟咏,吟咏的过程就是排除杂念的过程,相当于佛教的“禅定”功夫。在孩子心性未定,辨别力不强的情况下,排除外界污染,增强孩子定力,纯洁他们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现在好多家长认为小孩有没有理想和追求无所谓,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大学就是理想。其实,上大学本身不是理想,它只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把上大学当作理想,容易使孩子短视,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学生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发狠,而我国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开始放松了,一方面是因为国外的大学是宽进严出,而我们是严进宽出;另一方面失去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