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人工智能异军突起,中小学如何接招
2018-04-04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近日,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内,一条由人工智能搭建的“数码桥梁”在学生们面前铺陈开来。教师运用游戏化和图形化的方法,为学生们展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知识,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变得生动活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融入社会各行业和百姓生活中,中小学也掀起了一波“人工智能热”。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议案、提案,建议发展教育科技。“人工智能+教育”的话题日渐成为中小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讨论的焦点。那么,人工智能进校园,会给中小学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课程 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近年来,世界各国围绕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十分激烈。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升青少年科技信息素养,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

  科技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不少国家,科技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信息化技术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如,英国在2013年发布国家计算课程标准;美国则在2016年由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研制了“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等。

  2017年5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校设置人工智能课程,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科学家参与人工智能科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也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列入其中。

  通过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科技信息素养,成为学校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支点。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道:“人工智能等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都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培养起承担民族复兴大任一代新人的历史任务。”

  随着新技术的更新迭代,科技教育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认为,促进科技教育的最好方法是“用科技”,人工智能的崛起,让科技教育如虎添翼。“不难看到,游戏化、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技术在科技教育中的使用都增强了学生的上课体验与使用效果。”

  目前,北京市多所中小学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为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共设置了75门课程,其中包括引进STEAM教育(包括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以及3D打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人工智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也重在提高学生的“情商”。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丁凤良希望通过相应课程,帮助将来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学生,从小就培育出一颗爱护地球、爱护他人的心。

  人工智能+教师 增加教师发展“软实力”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的STEAM编程课开课时,曾出现这样一幕:由于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争相报名上课,结果课程饱满,完全“供不应求”,不少没选上课的学生失望而归。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不多,而且课程难度不高。而缺少能够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师,是其主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建设一支能够胜任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教师队伍,也提上了中小学校长的日程表。

  2月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的《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也启动了“人工高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应对新技术变革,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人工智能+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改变,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和直接施教者,也要随之作出调整。相较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杨春茂更为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他认为,人工智能新时代,“教什么、怎么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和手段,也将会颠覆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未来教育将迎接“人机共教”新时代。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将发生转变,“未来的教师,会从现在大量重复性和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教育资源,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教学案例和化解问题”。

  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设计相关课程内容等问题接踵而来,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程猫联合创始人李天驰认为,首先应从师范类院校着手,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出一批有素质、能教学的人工智能课教师。“芬兰、美国等国家,人工智能教育都是从教师抓起。”此外,他建议学校校长在帮助教师升级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科技教育水平。

  人工智能+学校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更为紧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可以为教育服务,不仅能让优质的科技教育遍地开花,而且能有效解决教育公平和质量兼顾的问题。

  当前,北京市一些资源较为丰厚的学校正在探索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的共享形式。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为例,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清华大学等共建了10个科学实验室,用于开展科技教育。而这些实验室的资源也被搬到了线上,供更多学校使用,为缺少课程资源和科技教师资源的学校提供了普惠性服务。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认为,科技教育的平台建设应当要有“大资源”概念。“不要关起门来做一个小小的平台,平台是开放的,平台底层数据必须是打通的,因为有偿使用优质教育资源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工智能或重塑教育范式 学者:标准化教学变个性化学习
·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指南: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制定"行为规则"
· 英国明确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立场
· 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紧密融合
· 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大讨论:用互联网治理方式来治理人工智能
· 学位法草案初审: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等行为或被撤销学位证书
·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规范应用健康发展?
· 人工智能+教育有哪些应用场景?
· 张人禾院士:科学智能已成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方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