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已经五年了,最近上映的由J·K·罗琳编剧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又点燃了观众对魔法的热情。特别是其中天赋异禀的神奇动物们,让不少观众嚷嚷着想养一只,比如肚皮容量堪比哆啦A梦的敛财狂魔“嗅嗅”(Niffler)、纤细灵巧又粘人的“护树罗锅”,从纯银蛋壳里出生的“鸟蛇”(Occamy)……
神奇动物不只存在于魔法世界中,语言学家们虽然是“麻鸡”(No-maj)或“麻瓜”(Muggle)(指不会魔法的人),但是也拥有自己的神奇动物。这些神奇动物虽不能呼风唤雨、起死回生、上天入地,但却能帮助语言学家们完成一项重要任务:验证人类神奇语言能力的存在。
人从出生到死亡,说出写出的单词数以亿计。可是婴儿刚出生时,还只会用哭笑表达自己的感受;四五个月时,则开始咿咿呀呀;七八个月的婴儿,不少已经能说出“妈妈”“爸爸”这样的简单叠词;三四岁时,就已经有不少能够伶牙俐齿的“小大人”,比如《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不到四岁的王诗龄、第四季里三岁的阿拉蕾,小嘴吧嗒吧嗒起来,表达能力让成年人都羡慕。
这种神奇的语言能力在哪里?怎么检验和验证这种能力的存在?这就要召唤语言学家的神奇动物们了。
如果说电影里的纽特·斯卡曼德(Newt Scamander)是魔法神奇动物之父,那么心理语言学家格里森(Jean Berko Gleason)就是语言学神奇动物之母。1958年,她设计了一系列试验,给说英语的三岁小朋友们提供新造的“假词”,并给出图片和语境,让小朋友自己对词进行单数复数的变形,或者现在时进行时过去时的变位变化。
就是在这次著名的试验中,语言学家的神奇动物们悉数亮相。其中最著名的,是形状近似水珠的蓝色小鸟,小嘴尖尖,肚皮滚圆,名叫Wug。因为名气太大,试验都以它的名字命名,叫做Wug测试(Wug Test)。用Wug检验语言能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看图完成一道填空题。
图上只有一只Wug,下方文字是:This is a WUG(这是一只Wug)。
接下来的图则有两只Wug,文字是:Now there is another one. There are two of them. There are two___.
(这里又有一只。这里有两只。这里有两只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