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教育信息化 > 基教信息化
浅论我国21世纪的中小学信息教育
2001-08-29    任学宾

字体大小:

  摘要: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小学信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未开设信息科学教育课和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阐述了加强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中小学中增加信息科学教育内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等5点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 信息教育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于是,如何培养信息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基础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国政府培养信息人才的共同举措。在此情况下,积极探索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应是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我国信息教育现状之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问题有3个方面:

  1.1对信息科学知识教育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从1982年起即开始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但均以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基本上未涉及信息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认识上的不足。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信息技术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而轻视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如今,世界已几乎是信息海洋,但人们仍时时感到信息匮乏、找不到需要的信息,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信息科学知识,从而不能有效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德国在这方面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尽管已经具备了十分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信息技术也处在较高的水平,但其信息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美国,关键因素就是信息科学知识及其运用方面的教育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1]。

  1.2未开设必要的信息科学课程

  80年代,美、法、日等国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有关课程,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教学目标[2]。而我国中小学至今没有开设信息科学课,甚至一些大专院校的非信息专业亦未开设信息科学课程,显然与高速推进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不相适应。

  1.3设入不足

  在20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已认识到教育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他们对教育投入的快速增长即能说明这一点:美国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00年的1.44%上升到1992年7%。90年代,教育经费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1994年已达14.1%,1998年和1999年又分别以20%和32%的增幅在大幅增长;日本在1960至1975年的15年间,教育投入增加了22倍。1995年,世界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平均比重为5.2%,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比重为4.32%,而我国的最高水平仅为3.02%,且近年来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2.5%。我国对中小学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的投入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985年美国中小学生每125人拥有一台计算机,1998年该比例上升为10∶1,联网率达65%;1985年,英国每107名小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1995年该比例升至18∶1;1983年,日本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仅为0.58%,1998年已达到21∶1,1997年的联网率已达到9.8%[3];加拿大已基本实现了所有中小学的联网。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为200∶1,每年只有5%的学生能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万分之七的学校建有校园网[4]。缺少基础信息设施,信息技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投入不足,已成为信息教育的瓶颈。

  2.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正迅速成为全球最珍贵的资源,在取代土地、能源、劳工和资金的同时创造财富。[5]”开展信息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生活的需求理应成为其学习的基本内容。从空间维度看,社会信息化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人的事,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时间维度看,社会变迁的速度不断加快,教育已不能被动地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必须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需求相统一,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才能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社会从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客观上要求现在的人都应学会利用信息。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一门学科对个体有二种功用:第一种是提升人的生活意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第二种是作为一种工具,以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6]。在信息时代,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满足人类固有的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求及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综合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各国政府清醒地看到信息战争的重大意义。信息人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成为各国的强国大计。

  3.开展信息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3.1提高认识

  首先,应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信息的关系,提高对信息科学教育的认识。

  关于信息,目前众说纷纭。随着人们对信息的不断研究,会有更多的定义出现。但是,有一点人们是达成共识的,即:信息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它着重研究各种数据的生产、综合、传输、检索和显示以及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人机互换,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建模原理与实现方法。对信息技术与信息的关系,戴尔计算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有精辟的论断:“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7]显然,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仅仅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受教育者接受有关信息科学知识的教育。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特性、集合、传输动力学的学科,涉及信息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分类、识别和利用。因此,信息教育包括2个方面:信息科学教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教育(硬件)。“硬件”培养的是学生对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软件”培养的是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显然,从信息开发利用的角度看,后者较之于前者更重要。

  3.2加大投入

  从1998年起,美国政府决定每年拨款2.4亿美元,以帮助中学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从1999年开始对学校和图书馆上网实行降低20%~80%费用的优惠政策。日本制定了面向学校利用因特网的特别优惠政策,中小学利用网络的通信费用,由政府部门每月给予1万7千日元的补贴,并每年用地方税金补助约80亿日元[8]。2000年1月10日,韩国教育部发表一项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计划,年内将投入5678亿韩元普及信息教育,向全国1万多所中小学校追加12万台计算机,向34万名教师追加提供7万多台计算机,实现每个教师一台计算机;并计划每年对25%的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9]。

  目前,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有政策性的要求,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并号召学校和地方采取利用教育贷款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建设经费[10]。但从近年来教育经费一直低迷的情况看,国家应出台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具体的投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才能确保经费的落实。还应为中小学校利用信息提供优惠,鼓励中小学生利用网络。

  3.3设置信息教育课

  国外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从课程的设置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合为一门课,如英国的“信息技术”课,日本的“情报教育”课;另一种是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如荷兰,分别开设“信息科学”和“技术教育”课。

  根据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经费紧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和缺乏信息科学师资,现阶段宜将信息教育设置为两门课程:“信息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有条件的地方同时开设两门课,短期内无法添置计算机等设备的学校,则先开设“信息科学课”,使学生先掌握一定的信息科学知识,为今后的信息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实施信息素质教育

  何谓信息素质?笔者认为,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并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根据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的理论,信息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和“引导”。“训练”是使学生获得信息技能的过程,即,使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教学”是使学生获得以信息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是使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利用技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人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其奴隶。信息技术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以外的方法与手段,并将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效率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评估和选择应用技术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迷信信息技术。

  教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各种各样的传媒都是信息源,并各有优势。应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源,利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和手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密切联系。信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和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根据教育传播学原理,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将信息传播给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取?整理、加工?分析?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信息知识和方法,尤其是没有掌握寻找信息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除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还应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

  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病毒肆虐、黑客猖獗、机密信息失密等威胁;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与污染等。而且这些副作用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甚至导致犯罪。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3.5培养师资,开发教材

  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目前,由于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科学教育,难以承担信息科学教育的任务。至今,国内也还没有中小学信息科学教育的教材面世。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的教材,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勇?德总理谈人口“信息素质”?中国教育报1999.11.24

  [2]自身的落后曾警醒美利坚:美国教育改革探秘?光明日报2000.2.23

  [3]李宝慧?面向21世纪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继续教育2000.2:32-33

  钟文芳?试论社会信息化发展世界发达国家初等教育的影响?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1-6.

  [4]余冠仕?信息技术教育:做沸水中跳蛙?中国教育报1999.12.13

  [5]信息技术革命将决定今后25年发展方向?北京晚报1999.12.8

  [6][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一言,你年轻,所以你更有前途?中国教育报2000.4.30

  [8]陈永明?美日两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革新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6:1-6[11]

  [9]韩推进信息化教育?新民晚报2000.1.11

  [10]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8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