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APEC会议上通过的“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项目”,是由包括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世界著名信息企业帮助对发展中国家(APEC组织成员国)进行人力资源方面培养的项目。该项目对我国的网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要求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学习。而总结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建设的发展现状,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发展较快,问题不少,前景光明。
我国网络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
我国的网络教育近年来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首先教育部已经批准了从最初的4所到目前的45所大学开展网络教育试点工作,网络教育学院的势头还是相当不错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2001年秋季招生结束后,绝大多数网络学院已经完成招生录取,并积极开展了教学工作。目前网络教育主要分为5个层次:一是“研究生课程进修”,截至统计时,只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3所高校提供这一层次的远程教育,主要针对已获得普通高校或成人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二是“专科起点攻读本科”,这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学历教育,92%的试点高校提供这一类型的远程教育;另外三种形式分别是“高中起点攻读本科”、“普通专科”和“第二学士学位”。
在学习专业的设置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商管理专业成为第一热门专业,76%的试点高校开设了该专业。60%的高校开设金融类的专业,48%的高校开设英语和法学专业。试点高校对这些热门专业的设置,十分明显地反应了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与人们择业的趋向。
从教育模式的应用来看,目前试点高校进行网络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和远程自学课件模式两种。前一种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这种模式对远程教育硬件环境的要求较高,试点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后一种模式则可以表示为: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这种模式对远程教育硬件环境要求相对较低,采取该模式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
在学制上,超过80%的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主要采用的是弹性学分制。
我国的网络教育一方面是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是发展的速度惊人,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这里面有经费投入的问题,教育资源开发的问题,政策制度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得到了政府、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已经投入了至少3.6亿元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网络教育系统中的三个主要的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的优劣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并不是传统面授课程的简单翻版。而基于网络的课程更需要精心设计,需要利用网络优势提供智能化的资源搜索,实现资源共享和提供必要的、充分的学习交互。
第二,网络教育需要通过网络将数据中心的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和老师,同时也需要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传递回来。如果传递系统出了问题,再好的教材也只能待字闺中,孤芳自赏了。同时,网络教育对传递系统的准确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只有在高质量的网络教育传递系统支持下,才能保证网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网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师生分离,而学生的学习是无法完全脱离教师指导的,那么如何保障师生交流的途径通畅?教师给学生答疑的时机与频率如何确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活动如何指导?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
另外,网络教育中的教与学的活动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充分设计,才能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
学习支持系统建设问题是核心
在网络教育中,被时空分离的师生则完全要依赖于网络进行交互。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学习支持系统。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并把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这只是远程教育的开始。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组织,并予以有效实施。一个网站和一些电子教材不是网络教育的全部。目前这些问题在网络教育试点学校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互联网接入带宽不够和远程教育师资力量、高质量网络课件不足是最大的硬件和软件问题。另外,我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网络教育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衡;费用依然偏高;学生的网上学习技能的不足;需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等等问题也都亟待解决。
我国的网络教育从起步到现在,只有几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应该看到国外网络教育开展得比我们早,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美国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为例,1997年思科在美国推出全球第一家网络学院,该学院提供大量由网络所提供的多媒体课程、在线测试、实验考试和课程管理等知识,并提供让学生动手操作路由器搭建网络的实践机会。
思科网络学院于1998年进入我国,已经培养学员近万名。思科网络学院成熟的E-learning教学模式,将对我国推广网络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5日第4版
|